吳曉靈:民營銀行從互聯網金融嫁接重組更有希望
吳曉靈給民營資本的“銀行”沖動潑了一瓢冷水,她提醒“辦銀行是很難的”。2004年,作為央行副行長,吳曉靈親自處理了德隆系坍塌引發的一系列金融風險,訪談中,她以過往的事實說明,民營資本曾獲得數次機會,但并未出現很好的經營結果。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原央行副行長吳曉靈。
我還在央行工作時,有一次央行開座談會,在場的有經濟學家,也有想投資的民營企業。問誰敢簽訂承諾,投資民營銀行之后,不從這家銀行貸款?最后在座的只有一家企業敢承諾。
歷次給了民營資本機會后,并沒有出現很好的經營結果。哪個企業想利用設立銀行和辦金融機構為自己搭建融資平臺,注定會失敗。
1980年代,城市信用社向民營資本敞開了大門;三十年后,是否允許設立民營銀行成為熱議的話題。
2013年6月19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首次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金融機構重組改造,探索設立民間資本發起的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和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
7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再次明確了上述提法。從此各地民間資本申辦民營銀行漸成燎原之勢。
2013年9月16日,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原央行副行長吳曉靈應孫冶方基金會之邀,在貴州進行了一場題為《試析民營銀行的發展前景》的講座,并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獨家專訪。
吳曉靈給民營資本的“銀行”沖動潑了一瓢冷水,她提醒“辦銀行是很難的”。2004年,作為央行副行長,吳曉靈親自處理了德隆系坍塌引發的一系列金融風險,訪談中,她以過往的事實說明,民營資本曾獲得數次機會,但并未出現很好的經營結果。
辦銀行是很難的
南方周末:最近不少地方、不少企業傳出申請民營銀行牌照的消息,各路資本競相爭辦民營銀行,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吳曉靈:這是可以理解的。首先,企業最樸實的目的就是為了融資方便。計劃經濟時期,銀行是壟斷的,服務對象是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對于改革開放以后產生的民營企業,貸款供給不足。很多人在想能不能辦民營銀行,為民營經濟服務。
中小企業融資比較難,既然大銀行不給我們好好服務,我們是不是辦一個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銀行?科技、教育要發展,過去國家的扶持不夠多,是不是可以辦科技銀行、教育銀行,為科技和教育融資?
南方周末:民營銀行的興辦能夠真正滿足這些融資需求嗎?
吳曉靈:這么多的呼吁都不太能夠實現,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銀行有特定的規律,不是說哪個領域缺錢,哪個領域就要辦一家銀行。
銀行吸收公眾存款來放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Ash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