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還要走紅毯?太可怕了 “中德作家論壇”有點尷尬
面對隆重的歌舞表演、被媒體重重包圍的紅毯,中國作家處之淡然,德語作家們卻驚慌失措。莫言對著鏡頭侃侃而談;話筒塞到克萊謝爾面前,她結結巴巴,語無倫次。德國作家們完全不能理解的是:中國居然有“作協”這樣的機構。
責任編輯:朱曉佳 李曉婷 實習生 龍健
論壇現場,中德作家戴著同聲傳譯耳機,分席而坐。莫言并不容易接近,君特·格拉斯、赫塔·穆勒這些德國文壇“眾神”也沒有到來。但中德作家都表示理解:“第一次嘛。”
面對隆重的歌舞表演、被媒體重重包圍的紅毯,中國作家處之淡然,德語作家們卻驚慌失措。莫言對著鏡頭侃侃而談;話筒塞到克萊謝爾面前,她結結巴巴,語無倫次。
德國作家們完全不能理解的是:中國居然有“作協”這樣的機構。
攝像機對準烏爾蘇拉·克萊謝爾,照相機閃光燈也閃個不停,把這位德國作家嚇壞了。
2013年9月1日,由社科院外文所、柏林文學研究會(LCB)聯合主辦的“中德作家論壇”開幕。這是中國第一次舉辦中德作家論壇。當日,主辦方特意安排了一場歡迎晚宴。
論壇主辦方顯然花了心思,中方邀請了莫言、賈平凹、勞馬、劉震云、閻連科、李洱、蘇童、畢飛宇……他們的畫像放在會堂的左側,莫言一走出來,會場響起了掌聲。
面對隆重的歌舞表演、被媒體重重包圍的紅毯,中國作家處之淡然,德語作家們卻驚慌失措。莫言對著鏡頭侃侃而談;話筒塞到克萊謝爾面前,她結結巴巴,語無倫次。
“我是作家,不是明星。在德國我們從不這樣,這太可怕了。”克萊謝爾事后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開幕那天,中國作協主席鐵凝站上講臺,向大家許諾:這將是場“互相凝視、互相發現”的交流。但不久,德國作家舍爾克·法塔就失望地發現,他根本沒機會與莫言“凝視”——兩天的論壇,莫言只出席了兩次:一個早晨和一個晚上。
“莫言就像個神一樣。”法塔對南方周末記者感慨,“見到他我才知道,想跟他說句話,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事。”
論壇后有一天參觀游玩時間,法塔決定在長城上找機會和莫言好好談談——就像論壇手冊上寫的那樣:“在大自然中自由漫談”。但他隨即又一次失望:只有兩位女作家一起去了“大自然”——方方和金仁順。
中國人也不滿意,他們盼望的德國文壇眾“神”并沒有出現。“君特·格拉斯85歲了,他飛不動了。馬丁·瓦爾澤本來要來的,可惜生病了。赫塔·穆勒討厭社交,她不喜歡這種場合……”LCB主席雅內茨基攤攤手,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
沒有多少中國人知道克萊謝爾、法塔,以及前來參加論壇的另外八位德語作家——盡管在歐洲,他們都是得過德國國家圖書獎、畢希納獎、柏林文學獎等獎項的“熟面孔”。
即便是中國作家們,對他們也知之甚少。論壇上,有人問張悅然最喜歡哪位德語作家,張悅然欣然答道:“寫《香水》的。”十位德語作家相當震驚?!断闼阂粋€謀殺犯的故事》的作者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在他們看來,只是一位1980年代后期曇花一現的流行文學創作者,根本不登大雅之堂。
“這只是第一步。中德作家論壇才剛剛開始,以后會好的。“法塔對南方周末記者說,“至少見到他們的面孔了。我想要和我的中國同行談話、不停地談話。我很好奇,作為一個中國作家,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
他居然問一個外國人,這是不是真的
一定程度上,決定哪些當代德語作家有機會在中國成為“熟面孔”的,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教授、《卡夫卡小說全集》主編韓瑞祥。他的另一個身份是LC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