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碼】人文問題也是公共問題
我們提倡的公德如五講四美、八榮八恥,學雷鋒、學模范,等等,要是沒有私德就未必會有成效。比如,愛國為“公德”的第一要求,但愛國有誠有偽,有人把愛國變為口頭禪,以愛國為名行其自私自利之實,這是虛偽和不誠。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王彥入
“不含教育的糾正是平庸的虐政”
中國社科院院長王偉光最近撰文,“為什么人的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問題”,討論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講話的意義,強調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為哲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研究指明了方向。人的問題涉及諸多人文方面,如人的精神、人性、心靈、品格、修養,往往被歸入私人的而非公共的領域。其實,這些也都是公共問題。
一百多年前,梁啟超就把倡導私德、開啟公德作為現代國民教育的主要內容。一直到今天,公德與私德仍然是啟蒙的兩個重要方面。在梁啟超的時代,他發現中國人最欠缺的,不是個人與個人的倫理道德(如君臣、父子、兄弟、親戚、朋友之間),而是有關個人與國家關系的“民德”。我們不妨把完整的民德視為公德與私德相互結合、缺一不可的產物。兩者都是價值觀,前者是關于群體的,后者是關于個人的。正如梁啟超所說,&l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