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170萬警察說說公道話”
幾乎所有的警察都疲于奔命,都是超負荷運轉。有幾個警察氣色是好的?多少警察精神分裂?有多少警察過勞死?自殺跳樓的過去沒聽說過,這幾年也出現了
編者按:本報上周報道了被辭警察吳幼明對警隊的另類觀察,引起社會強烈關注。警隊到底怎么了?有著24年刑警經歷的知識產權專家呂文舉的深度解讀,或許有助于我們思考。
警察是心理高危行業
南方周末:社會上對警察批評較多。你是老警察,你怎么看?
呂文舉:這很自然。環境改變人,警察面對的很多人和事,是正常人很難理解的。如果你是警察,那么跟你打交道的人,可能十句話有九句話都是騙你的,尤其在辦案時。這是一種習慣或者下意識,比如說我們三個人去搶劫,誰動的刀,誰伸手搶,我本能地就要避重就輕,本能地就要掩蓋真相。長期面對謊言、騙局,長期面對假、丑、惡,人的心態就會變,懷疑一切,可能就成了一種職業病。
南方周末:但警察接觸的只是特殊人群,并不等于社會全部。
呂文舉:對。正常人不一樣,正常人接觸假、惡、丑的概率是很低的,所以在正常人眼里,這個世界就是正常的,人性就是正常。但在警察眼里就不是這樣。
南方周末:在警察眼里,人性的陰暗往往放大了。
呂文舉:是的。不信任人,對人不友好,在警察來說是根深蒂固。因為假丑惡堆積在他四周。為什么人們到派出所去,看到的警察都是繃著臉,好像誰欠他錢似的?原因主要就在這里。我過去的眼睛,就像一把刀子,讓人很不舒服。
南方周末:脫離常人世界,這很致命。
呂文舉:所以,警察往往游離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這么兩個狀態之間。警察如果做心理測試,估計一半以上都有心理疾病。這個樣子,怎么可能讓人們喜歡呢?
南方周末:對警察的心理疾病能說得具體些嗎?
呂文舉:比如警察的戒備感特別強。因為警察注定是一個得罪人的職業,所以報復的危險經常存在,家里被炸,路上被人砸腦袋,這樣的事時有發生。據統計,中國警察平均每年因公死亡達500人以上。比如說今天太陽落山了,今天就又死了一個半警察,肯定的。至于每年因公致傷致殘的警察,更是上千上萬。如果推算一下,建國五十幾年,警察傷亡總數至少不下幾十萬??梢哉f警察職業是和平時期傷亡率最高的職業之一。警察就難免形成一種非常強的戒備心理。比如我本人,我到了一個場合,肯定要先看看環境,先看看都有什么人,然后才找一個安全的角落坐定;我聽到后面有急促的腳步聲,我就會突然跨一步讓開,同時本能地伸手掏槍。
警察還有一個特征就是不愛說話。警察所受的訓練就是言多必失,甚至言則必失,保密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說話。我們所受的這種職業訓練,注定我們的內心是封閉的。大家都批評警察愛喝酒,但并不清楚這酒是干嘛的。這酒實際上是疏解心理壓力的一個主要管道,酒可以麻醉人,喝酒的那一剎那,迷迷糊糊是他最舒服的一段時間,否則人會崩潰的。所以喝酒一直是警隊的一個很重要的文化。我們找不到別的心理按摩方式。
南方周末:警察是一個高危行業,尤其是心理高危,但心理輔導機制一直缺失。
呂文舉:我們沒有心理輔導。比如說外國警察把罪犯打死了,回頭馬上有心理醫師給你輔導,陪你聊天,讓你從那種突發事件中慢慢平息下來,因為人殺人,合法也好,不合法也好,人畢竟受那種視覺和心理上的血淋淋的沖擊,都是有心理創傷的。但這個問題我們一直忽視,連研究都很少,很蒼白。警察只能靠自己的個人力量去消化自己的心理創傷,長期沉淀的結果,就是心理異常。
對警察的心理健康缺乏關心,對警察權益也缺乏保護。最高檢和公安部就發現,最近陷害警察的事情特別多。比如說條例規定,警察工作時間喝酒必須開除,那我就請你喝酒,托你最好的朋友中午請你喝酒,你能不喝嗎?你喝,這邊就打電話告訴督察隊,一抓到就開除?,F在正是社會矛盾高發期,警察處在矛盾的中心,很容易變成替罪羊,因被陷害而遭開除、判刑、處分的并非鮮見。所以現在你要問警察的自我感覺,問十個警察,九個半都說他是弱勢群體。
南方周末:但公眾的感覺不一樣,公眾還認為警察是特權群體。
呂文舉:這是傳統思維的慣性,跟現實情況不吻合?,F在警察的感受往往是,出門不敢穿警服,能不開警車,就盡量開地方車;如果開地方車跟人家發生沖撞,不能說自己是警察,一說是警察就先沒理了。如果我是個老百姓,我有理就有理,該怎么著就怎么著;但如果我先說自己是警察,馬上就失去了道義基礎。
南方周末:警察需要職業尊嚴。
呂文舉:是啊。在外面不受尊重,在體制內又因為人身依附,極度壓抑。這種落差和扭曲是警隊的一個突出現象,卻很少保護,很少救助。
南方周末:像你就純粹靠自我救助,沒有公共救助?
呂文舉:沒有,完全靠自己的意志力。當然付出很多代價。
專業化原則應該尊重
南方周末:職業環境特殊是導致警察心理病變的重要因素。除此而外,還有哪些因素加劇警察心理病變?
呂文舉:不容忽視的第一個因素是對警察定位不清。中國警察承擔的任務,遠遠超過了傳統意義上的警察任務,掃黃打非、網絡監管、計劃生育,以及其他臨時性政治任務,都主要靠警察。警察承擔的社會服務職能也很多,比如消防,比如車管,甚至拆遷、討債也往往要用警察。把管這些的警察統統刨出去,你算算,從事真正警察職能的警察還有多少人?
南方周末:那么哪些職能是真正的警察職能?
呂文舉:警察就是經濟秩序和治安秩序的維護者。包括治安管理、刑偵、經偵,這些職能是真正的警察職能。
南方周末:這種真正的警察職能在警察工作總量中你認為占到多少?
呂文舉:我看一半都不到,其他都是亂七八糟的事。
南方周末:就是說,警察職業很大程度上已經非職業化。
呂文舉:一方面非職業化,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刑法規定的罪名已經從七十幾個暴增到四百多個,罪名增加意味著什么?意味著社會犯罪的增加,增加多少?增加了至少四倍。刑法要規范和調整的社會行為面在擴大,但警察增加了多少呢?從原先150萬增加到170萬,才增加百分之十多一點。全世界警察跟人口的配置率,通常是千分之五,我們才千分之一多一點,國際公認比例比我們高了四倍。如果把那一半不是從事真正警察業務的警察刨出去,國際公認比例就比我們高了八倍。這么少的警察面臨這么龐大的工作量如何應付?
南方周末:但老百姓的印象,就是警察不作為。
呂文舉:這完全是對警察的不了解。作為一個有24年警隊生涯的老警察,我要講句公道話,幾乎所有的警察都疲于奔命,都是超負荷運轉。有幾個警察氣色是好的?多少警察精神分裂?有多少警察過勞死?自殺跳樓的過去沒聽說過,這幾年也出現了,看報紙都能看到,更不消說內部實際發生的。
南方周末:這方面缺少溝通。警察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狀態別人不清楚,其實如果講清楚,警察的形象不僅不會有損失,反而更容易得到老百姓的理解,警察所處的社會環境就會多少可以改善一些。
呂文舉:社會不了解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來自內部。這些年人事改革不斷,整個警察機構一直處在動蕩之中,每個警察的崗位都不穩定。你不知道你啥時候就會被挪掉,被突然一個什么理由調走。你不可能有一個可持續的工作。這種情況下當然要人心不穩。
大家都往仕途擠,沒官職就沒保障,心里就發慌,為了官職常常放棄自己的專業。
南方周末:跟其他行業一樣,也是官本位。官本位本身是對專業化原則的踐踏。
呂文舉:對。這個問題,最終只有通過職業化、專業化的途徑才能解決。要把警察當做獨立的職業,尊重它的專業性?,F在不是這樣,警察像萬金油,什么都能干。今天這個崗位,明天那個崗位。而且愈是敏感崗位愈不穩定,弄得大家朝不保夕。這實際上是對自己人的不信任。
南方周末:敏感崗位上的人有辦案權,就有尋租空間,這個情況下對他們不信任也是正常的。
呂文舉:但這導致什么后果你想過嗎?比如說只要你干兩年,兩年后必須調整,那你什么心態?那你當然上崗就撈。就兩年,七百多天,撈一天少一天。
南方周末:這就不可能專業。
呂文舉:對,專業關他屁事,干好干壞,他也不在這長干。
南方周末: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嗎?
呂文舉:有。如果給你長久的、穩定的保障,只要你喜歡這個專業,肯鉆這個專業,它就是你最擅長的,你在這一塊就可以干得最好,你就可能干一輩子,那你會怎么想?你還會輕易跨出那一步嗎?你敢拿你一生的飯碗、一生的榮譽開玩笑嗎?你的心態肯定不同了,你肯定要珍惜你的專業,你的崗位。你肯定就安穩了,就不會浮躁了。
南方周末:其實我能夠認同你的邏輯,某個職業群體的問題,說到頭往往都不是某個職業群體自身的問題,這個判斷對警察也是適用的。但警察自身確實也有問題。比如犯罪率高發。
呂文舉:犯罪率高發不是警察能決定的。它是一個社會從傳統狀態向開放的市場經濟轉型所引爆的一個特殊現象。警察不是萬能的,警察不可能撲滅所有犯罪。
南方周末:你這個邏輯我認為老百姓會認同。
呂文舉:所以我說你也別罵警察,你也別罵老百姓,大家活著都不容易。這么一個繁重工作量下的警隊,這么一個在社會上處于弱勢地位的警隊,能怎么樣?現在整個社會環境變了,管理社會的傳統方式不頂用了,新的方式又沒找到,但犯罪不等你,不會說你新的管理方式找到了我再來犯罪吧,管理真空犯罪卻不會真空,這種情況下必然導致治安形勢的急劇嚴峻。真正的原因其實只在這里。
南方周末:你談問題很透,很不客氣。
呂文舉:我愿意把自己豁出去,把警隊狀況說透一點,為那170萬警察說說公道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