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胡曼莉事件”觀中國慈善業缺失
中國民間盡管已有不少致力于慈善事業的人們,但政策的限制、法律的滯后、經驗的缺乏、信用的不足仍使多數民間慈善組織處于比較幼稚的狀態,更有一些居心叵測者借機混水摸魚。
■述評
張春華這個連走路都顫巍巍的美國老太,卻用七年的毅力,最終促使媒體與地方政府把胡曼莉從“中國母親”的圣壇上拉下馬來。
這七年,也是中國的民間慈善事業從弱小、混亂逐漸向規范的方向努力的七年。民政部早在前幾年就開始起草《慈善事業促進法》,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鄭功成稱有望在未來幾年進入人大立法議程。
這七年,也顯示著中國剛剛起步的民間慈善事業與美國成熟的慈善體系之間的差距。中國每年募集到的慈善資源不到100億元人民幣,不到全國GDP的0.1%,而美國慈善公益團體掌控的資源高達美國GDP的8%-9%,美國慈善事業早已成為社會關系的重要調節器。中國民間盡管已有不少致力于慈善事業的人們,但政策的限制、法律的滯后、經驗的缺乏、信用的不足仍使多數民間慈善組織處于比較幼稚的狀態,更有一些居心叵測者借機混水摸魚。所以,在中國出現了另一個和張春華一樣痛斥某些“假慈善”的老太高耀潔,這位致力于在河南防艾滋病的醫生,對一些借防艾撈錢的NGO深惡痛絕。
所謂人無信而不立,確立善款必能善用的公信,顯然是個人與企業能掏腰包捐錢的基本前提。
但確立這樣的公信靠一片好心顯然是不夠的。這正如云南省僑聯副主席李巨濤在分析胡曼莉事件時所說:“我寧愿相信胡曼莉在一開始養孤兒是出于好心,但是當媒體追捧她,當社會資源在她的手里越聚越多,又缺乏必要的制度監督時,個人的欲望就會被手中巨大的社會資源所喚起、催化,甚至失去節制?!?BR> 張春華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她在辦另一所孤兒學校華坪兒童之家時,就注意到要把美國的那套慈善制度移植過來。這種移植對雙方都是痛苦的,痛苦到華坪兒童之家的院長張桂梅幾乎不想干的程度。但當這種移植被內化后,張桂梅又感到學會理財、財務公開、接受審計的好處。
這好處就是,她因此確立了善款善用的公信。
因此,如何通過有效的制度設計,使善款能得以善用,仍是慈善立法的一個重要價值追求。在這方面,民政部副部長李立國曾透露起草慈善事業促進法的兩點新思路:慈善資金的使用必須體現捐贈人的意愿,要對慈善資金的使用效果進行考核。
此外,在具體的制度計設上,美國的免稅制度實值得中國借鑒。張春華老太現身說法,說明免稅制度既能鼓勵美國人捐款,也能使美國國稅局借機監管慈善機構與捐款人、受捐人。原因很簡單,如果想享有免稅的權利,那么這三方都得在資金問題上接受國稅局的監督。
但中國目前的捐款免稅制度手續繁雜,多頭管理,鼓勵作用有限,更遑論借此來監管了。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王振耀曾做過試驗,他向中華慈善總會捐贈500元錢,嘗試個人慈善申請免稅,結果經歷了十道程序、兩個多月,才拿到了當月50元的免稅證明。
所以,改革慈善捐贈中的免稅制度,應是慈善立法中的重要內容。
民政部社團管理司原司長、慈善立法的參與者陳金羅告訴本報記者,慈善立法僅滿足于此是不夠的,應有更高的立足點。那就是要通過慈善立法,使慈善事業在社會三次分配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重要的社會調節器,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配套的慈善機制。
在這方面,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鄭功成有公開而全面的闡述:應當確保慈善機構真正成為獨立的社團法人,不再需要所謂的主管部門。另一方面,則是慈善活動急切需要規范,包括無序募捐、假義演以及一些虛假捐贈等,都需要法規制度禁止,任何人都可以募捐的無序狀態急切需要規范。此外,免稅政策急切需要落實,即捐贈中的免稅需要有可供具體操作的依據而不是國家稅務機關目前所采取的個案處理的做法。同時,還需要對稅法、社團登記、基金管理等配套法律作修改。
但即使制定了完備的法律,在中華慈善總會理事章立凡看來,也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他告訴本報記者,西方的慈善其實內生于它的宗教,以及從宗教中生發出來的慈善文化。中國在傳統上也有民間慈善,但中斷了幾十年,慈善文化也出現了斷層。因此,現代中國的慈善文化只有從傳統的倫理道德中吸納精華,又借鑒西方慈善文化中的人道精神,方可有中國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
張春華這個連走路都顫巍巍的美國老太,卻用七年的毅力,最終促使媒體與地方政府把胡曼莉從“中國母親”的圣壇上拉下馬來。
這七年,也是中國的民間慈善事業從弱小、混亂逐漸向規范的方向努力的七年。民政部早在前幾年就開始起草《慈善事業促進法》,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鄭功成稱有望在未來幾年進入人大立法議程。
這七年,也顯示著中國剛剛起步的民間慈善事業與美國成熟的慈善體系之間的差距。中國每年募集到的慈善資源不到100億元人民幣,不到全國GDP的0.1%,而美國慈善公益團體掌控的資源高達美國GDP的8%-9%,美國慈善事業早已成為社會關系的重要調節器。中國民間盡管已有不少致力于慈善事業的人們,但政策的限制、法律的滯后、經驗的缺乏、信用的不足仍使多數民間慈善組織處于比較幼稚的狀態,更有一些居心叵測者借機混水摸魚。所以,在中國出現了另一個和張春華一樣痛斥某些“假慈善”的老太高耀潔,這位致力于在河南防艾滋病的醫生,對一些借防艾撈錢的NGO深惡痛絕。
所謂人無信而不立,確立善款必能善用的公信,顯然是個人與企業能掏腰包捐錢的基本前提。
但確立這樣的公信靠一片好心顯然是不夠的。這正如云南省僑聯副主席李巨濤在分析胡曼莉事件時所說:“我寧愿相信胡曼莉在一開始養孤兒是出于好心,但是當媒體追捧她,當社會資源在她的手里越聚越多,又缺乏必要的制度監督時,個人的欲望就會被手中巨大的社會資源所喚起、催化,甚至失去節制?!?BR> 張春華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她在辦另一所孤兒學校華坪兒童之家時,就注意到要把美國的那套慈善制度移植過來。這種移植對雙方都是痛苦的,痛苦到華坪兒童之家的院長張桂梅幾乎不想干的程度。但當這種移植被內化后,張桂梅又感到學會理財、財務公開、接受審計的好處。
這好處就是,她因此確立了善款善用的公信。
因此,如何通過有效的制度設計,使善款能得以善用,仍是慈善立法的一個重要價值追求。在這方面,民政部副部長李立國曾透露起草慈善事業促進法的兩點新思路:慈善資金的使用必須體現捐贈人的意愿,要對慈善資金的使用效果進行考核。
此外,在具體的制度計設上,美國的免稅制度實值得中國借鑒。張春華老太現身說法,說明免稅制度既能鼓勵美國人捐款,也能使美國國稅局借機監管慈善機構與捐款人、受捐人。原因很簡單,如果想享有免稅的權利,那么這三方都得在資金問題上接受國稅局的監督。
但中國目前的捐款免稅制度手續繁雜,多頭管理,鼓勵作用有限,更遑論借此來監管了。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王振耀曾做過試驗,他向中華慈善總會捐贈500元錢,嘗試個人慈善申請免稅,結果經歷了十道程序、兩個多月,才拿到了當月50元的免稅證明。
所以,改革慈善捐贈中的免稅制度,應是慈善立法中的重要內容。
民政部社團管理司原司長、慈善立法的參與者陳金羅告訴本報記者,慈善立法僅滿足于此是不夠的,應有更高的立足點。那就是要通過慈善立法,使慈善事業在社會三次分配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重要的社會調節器,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配套的慈善機制。
在這方面,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鄭功成有公開而全面的闡述:應當確保慈善機構真正成為獨立的社團法人,不再需要所謂的主管部門。另一方面,則是慈善活動急切需要規范,包括無序募捐、假義演以及一些虛假捐贈等,都需要法規制度禁止,任何人都可以募捐的無序狀態急切需要規范。此外,免稅政策急切需要落實,即捐贈中的免稅需要有可供具體操作的依據而不是國家稅務機關目前所采取的個案處理的做法。同時,還需要對稅法、社團登記、基金管理等配套法律作修改。
但即使制定了完備的法律,在中華慈善總會理事章立凡看來,也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他告訴本報記者,西方的慈善其實內生于它的宗教,以及從宗教中生發出來的慈善文化。中國在傳統上也有民間慈善,但中斷了幾十年,慈善文化也出現了斷層。因此,現代中國的慈善文化只有從傳統的倫理道德中吸納精華,又借鑒西方慈善文化中的人道精神,方可有中國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