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救撈人——國家海上救援隊的故事
在中國,像老王這樣的海上救撈人數以千計。他們是中國最專業的海上救援力量,北到渤海灣,南至南沙群島,他們的航跡犁遍中國海。過去幾年中,他們頻頻出現在眾多大場面中。但他們卻很少能成為媒體聚焦的對象,更加沒有人知道,他們的日常行動也常常和“驚心動魄”相伴。
責任編輯:史哲 實習生 王穎
2007年11月9日,裝有27萬噸原油的“SHINYOSAWAKO”超級油輪因主機故障,動力盡失,南海救111”輪受命救援。
一個打撈工程干下來,不是為了立多大的功,而是希望兄弟們都能平平安安的。
“如果你能夠跟兄弟們一起沖,一起干,一起頂得住,才是好樣的,你回去跟他們能夠混到一塊,你說話有人聽。”
“哥們,你在哪里?家里找你呢。”在孤寂的海底,老王喜歡一邊摸,一邊輕聲念叨上兩句。既是給自己壯膽,也希望死者在天之靈能幫他一把。
有時候,飛行隊有人互相鬧點矛盾,當時擔任北一飛隊長的潘偉就沖他們一頓痛罵:“你們平常都是出生入死的兄弟,為了這點小事值得嗎?”
一條長30厘米的疤痕,鋪滿老王的大腿外側,這是老王2012年做完股骨頭梗死手術后留下的印跡,也是他干了一輩子潛水員的縮影。
那一眼看去會讓人心悸的傷痕,老王卻風輕云淡。“不算啥,在我們這行,屬于常見職業病。”放下褲管,老王站起身來回走了幾步,“你看,這不好好的嗎?能活著,就不錯了。”
老王名叫王金鋒,54歲,北海救助局大連基地應急隊隊長。在跟大海搏擊的35年里,老王見慣了生與死,他救過的人難以計數,自己也不止一次跟死神擦肩而過。
在中國,像老王這樣的海上救撈人數以千計。他們是中國最專業的海上救援力量,北到渤海灣,南至南沙群島,他們的航跡犁遍中國海。過去幾年中,他們頻頻出現在眾多大場面中——南沙漁民大救援、汶川地震、北京奧運、“南海一號”打撈、大連海域石油清污……但他們卻很少能成為媒體聚焦的對象,更加沒有人知道,他們的日常行動也常常和“驚心動魄”相伴。
最后一個撤退
每逢強臺風來臨,漁船紛紛回岸駐泊,救助局的船則要向風暴中心挺進,繼續與臺風的貓鼠游戲。
“至少得有一艘大馬力拖輪在臺風邊守候。”南海救助局救助指揮處副處長梁立堅回憶說,2012年7月“維森特”臺風登陸,整個珠江口亂成一鍋粥,因為準備充分,才保證了多艘船舶順利脫困。
在臺風里救人,有時還得動用飛行隊。2011年“納沙”臺風在珠海附近登陸,南海第一救助飛行隊頂著9級臺風救起了一艘貨輪上的12名船員。
每每回想起來,救生員王偉正都會有點后怕。他回憶,機載絞車承力只有270公斤,常規情況下,救生員每次只能拖帶一個人,12個人就要12次,但時間緊迫,大風卷起的巨浪有兩層樓高,船正在加速下沉。為了節約時間,機組決定讓他脫鉤留在船上,讓船員分成6組兩兩實施拖帶。
在輪到最后一組船員的時候,王偉正感覺不對,就跟著一起上來。一分鐘時間不到,還沒等他們被拉入機艙,貨輪就沉入海底??粗蛑暮C?,王偉正眼淚奪眶而出。“那種感覺既驚心,又自豪。”
在北方海域,最艱難的救援在冬季。一個等待救援的人在南海海水里可以堅持30個鐘頭,但在零下5度的渤海灣,頂多二十分鐘就會失去知覺。
程延達是北海救助局應急隊隊員,他主要參與水下搜救。雖然潛水服防水、保溫,但袖口、頭部的連接處還是經常灌水。“手很快就凍麻了,但下水一次不容易,總想多堅持一會。”
由于長期泡在冰水里,加上減壓不徹底,饑一頓飽一頓,潛水員的胃和關節都不大好。煙臺打撈局的老潛水員戚明說,2007年局里身體檢查,66個潛水員查出7個股骨頭壞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