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反壟斷5年
從2013年初到現在,國家發改委開出的反壟斷罰單比過去五年加起來都要多,而且罰款金額屢攀新高。密集執法的同時,爭議如影隨形,尤其是涉及外企時。而如何面對強勢央企,是中國反壟斷的真正難題。五年來,被官方公開的唯一一起針對央企的反壟斷案件,是2011年由發改委反壟斷局發起的電信聯通反壟斷案。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徐庭芳
反壟斷法頒布實施的第五年,國家發改委猛然發威,2013 年至今開出的罰單比前五年的總和還多,也由此引起巨大爭議。
在一個市場尚未成熟的地方,如何嫁接一部市場經濟的“最高規矩”?在中國誕生五年的反壟斷法,遭遇的正是這種尷尬現實。
一向在中國不見聲響的反壟斷法最近猛然發威。
從2013年初到現在,國家發改委開出的反壟斷罰單比過去五年加起來都要多,而且罰款金額屢攀新高——1月,液晶面板一共罰了1.44億;2月,茅臺五糧液罰了2.47億;到8月的乳粉案,罰款金額已高達6.7億,刷新了中國反壟斷史上的罰款紀錄。
威力依然還在持續。最近,要針對進口和合資汽車的價格壟斷執法,也已經放出風聲。而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局長許昆林也公開表示,會把下一個目標放在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石油、電信、汽車和銀行等行業領域。
這一年,正好是反壟斷法在中國誕生的第五個年頭。在此番“熱鬧”之前,這部法律其實稱得上是一直冷清。
“媒體、大眾特別是法律界,都覺得這部法有點‘窩囊’,實施了好幾年,案例很少。”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曙光如此向南方周末記者評價。
在完全市場經濟國家中,反壟斷法向來有“市場憲法”之稱,是確保市場規則的最重要的一部法律。為什么在中國,這部大法卻遭到五年冷遇?現在突然發威又意味著什么?在一個正在努力從空白中完善市場的轉型經濟體中,反壟斷法遇到了哪些“中國問題”?
“三龍治水”
三個機構執法,有時會使一些案件陷入尷尬,但有時也會帶來“競爭”壓力,“比著干活”。
與其他國家由一個機構裁定反壟斷行為的制度設計不同,在中國,有三個部委都能揮舞這根大棒——商務部、國家發改委、工商總局。
商務部反壟斷局主要負責經營者集中的調查,發改委價格監督與反壟斷局主要負責與價格有關的反壟斷執法,剩下的部分則歸工商總局反壟斷與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局管。
“三龍治水”局面,與立法時的客觀現實有一定淵源。
中國反壟斷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反壟斷學界權威王曉曄介紹,在立法之前,這三家就各自在做一些和反壟斷有關系的工作。比如,1993年頒布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就有涉及反壟斷的內容,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執法機構就是工商局。此外,外經貿部(后來與其他部委合并成為商務部)曾在2003年、2006年連續發布關于外資企業并購內資企業的暫行規定,都有對經營者進行反壟斷審查的內容,而負責審查的就是商務部。1997年頒布的價格法,將價格反壟斷的職責歸屬到發改委的物價部門。
在反壟斷法醞釀之時,多位業界人士建議成立統一的反壟斷機關,但最終不了了之。法律頒布后,原有的職能,也依然掌握在這三家部委手中。
據王曉曄介紹,這種多個機構聯合執法的做法,在國際上并不多見,之前有一些國家,例如巴西、南非有過類似情況,后來也合并成一家了。
反壟斷的立法,最初主要由商務部推動。“工商總局只是提了個意見,發改委當時也不是特別積極,我還一度聽說發改委打算放棄這個權力。”王曉曄稱。
法律頒布后,商務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Ash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