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就是個自媒體張大春看李白
張大春稱,在唐代,有國際經驗的詩人,我只找到了李白。張大春筆下的李白是個逃亡者。他的祖上逃到了西域,父親李客帶著他偷偷溜回了中土,李白一輩子對身世避諱不談?!八恢卞e認這個時代,他不知道自己在一個帝國之下,他一直認為自己是戰國時代的人?!?/blockquote>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朱曉佳 實習生 龍健 蔡佳茵 王煦
在唐代,有國際經驗的詩人,我只找到了李白。
中國詩人很少把自己的詩當成禮物送人,這很有媒體傳播意識,是一個“自媒體”,也是讓他名滿天下的原因之一。
——張大春看李白
一個演員涂了紅臉就唱關公,涂了花臉就是張飛。每個作家都應該嘗試變換腔調。“風格論”害慘了現當代作家。
——張大春
張大春想和各種意識形態都保持“比較冷”的觀察距離,他覺得作家不應有強烈的意見,“我唯一的強烈意見就是反對強烈意見”。
張大春每天在家里寫小說到下午兩點半,然后到臺北古亭恒生銀行大樓里的News98電臺,從三點到五點主持兩個小時“大春泡新聞”,講時事、科學、音樂、法律、古典文學。電臺的節目完畢,是他一天中最累的時候。
電臺樓下馬路對面,一間咖啡廳是張大春常去的。9月的臺北還正熱,他坐下喝加冰的可樂,仍穿著印有“大唐李白”字樣的宣傳T恤,2013年7月初他在香港書展上穿的就是這一件。他最新的小說《大唐李白》2013年7月底由臺灣新經典出版社出版。
一本理論著作《小說稗類》,雖不是高頭講章,但小說家講小說,行家里手,尤其將天下小說用東西經緯捋成幾條辮子,掰開揉碎,為不諳外語的作家或讀者一一道來,“西語教養”了得。
《聆聽父親》本應是一本傳記,但他從六大爺留下的70頁《家史漫談》,把家族故事推演得撲朔迷離:爺爺在日本征服者到來后干過一段“維持會”的金庫主任,而父親在江湖的清幫中算是一個“幫朋”。“幫朋”的命運是逃亡。張大春是1957年生在臺灣。清幫的線索在《城邦暴力團》中成為主脈,幫會文化及其與政治的關系圖解,又顯出他的“中文教養”。
寫李白緣起于他愛詩。張大春習慣早上六點半鐘起床,第一件事是寫一首律詩,最長的有五百字。從2013年春節后開始到2013年7月份,《大唐李白》第一部《少年游》半年就完成了;目前第二部也寫了一半。李白傳記小說計劃共四部,一百萬字。
第一部《少年游》,“寫李白從十七八歲到二十二三歲,反映當時的大唐和之前一兩百年的不同,有時候會到北魏,典故用得久甚至還會跑到兩漢”。
第二部《鳳凰臺》,寫李白結婚,到入長安之前,“這一段時間在安陸,現在的湖北。所謂‘酒隱安陸,蹉跎十年’,實際上到處游山玩水也不見得是蹉跎”。
第三部《將進酒》,“說的是他四十歲入宮一直到天寶大亂十年”。
第四部《卓越歌》,“寫李白跟永王造反,大概寫到四十幾天之后,然后就是(寫)李白死前兩年”。
張大春筆下的李白是個逃亡者。他的祖上逃到了西域,父親李客帶著他偷偷溜回了中土,李白一輩子對身世避諱不談。“他一直錯認這個時代,他不知道自己在一個帝國之下,他一直認為自己是戰國時代的人。”
我猜,李白家里做的是物流
南方周末:為什么寫李白?
張大春:寫李白首先和我愛詩有關。我已經寫了幾年的古體詩,臺灣也沒有發表的空間,從有網站以來,我基本上是在大陸的網站上發表。古體詩有格律的要求,尤其是古典詩里面的近體詩,我又特別喜歡鉆研格律。李白反而是一個在格律上特別“出格”的人,這對我是很大的一個迷惑。寫詩的人,只要你稍微有一個地方出律就有人拍磚的,李白就不一樣。我很想知道他那個時代怎么形成格律,他又是怎么跳脫格律的。
李白的身世,過去有很多的研究和傳說,看起來彼此不大相容,我又做了整理。包括他是不是外國人,是不是胡人——這是兩個概念。包括他是否是道教徒、是否愛喝酒;也有人說他的婚姻是入贅,是否真的是這樣?大大小小的問題,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夏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