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歸政記

慈禧太后希望完全歸政的決心是堅定不可動搖的,其誠意也是不必懷疑的。然而現在看來這個決定究竟是利是弊,卻很難說。清末筆記《異辭錄》就說,假如慈禧太后當時接受了屠仁守的建議,繼續訓政,那么后來的甲午戰爭、戊戌維新肯定都會不一樣,慈禧太后也可以避免第三次垂簾聽政的尷尬,可免大阿哥入嗣之舉,可免義和團之亂、八國聯軍入都,乃至《辛丑條約》的戰爭賠款。

責任編輯:劉小磊

慈禧太后原本期待功成身退,為她的時代畫上一個完美句號,最終卻沒有成功。 (圖片采自張戎新著《慈禧傳》/圖)

慈禧太后希望完全歸政的決心是堅定不可動搖的,其誠意也是不必懷疑的。然而現在看來這個決定究竟是利是弊,卻很難說。

如果從1861年“祺祥政變”開始算起,到1886年,慈禧太后在大清王朝最高領導人的位置上已經呆了25年了,盡管這個位置只是“垂簾聽政”,并不是名正言順的最高領導人。然而一個女人,特別是一個獨子早喪的寡婦,不論她對權力是怎樣地充滿興趣,25年的漫長歲月都會消磨掉這單調乏味的權力欲望。

更何況,過去的25年,慈禧太后使大清發生了巨大變化。更準確地說,應該變的都變了:向西方學習,踏上近代化軌道,中國的發展大致上說來已經進入正軌;而不該變的都沒變:大清王朝還是滿洲人統治,不管漢人官僚擁有怎樣的權力,滿洲貴族集團的利益并沒有因為中國的發展而動搖。一個時代就這樣在歷史上確立下來了,不管誰是名義上的皇帝,誰能不承認這其實是“慈禧太后時代”呢?一個年過半百的寡婦,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呢?

太后的想法

1886年7月11日(清光緒十二年六月初十),51歲的慈禧太后似乎失去了對權力的興致。這一天,她在宮中召見小皇帝的親生父親、醇親王奕譞,還有領班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等滿洲貴族中的當家人;陪同慈禧太后召見的有年僅15歲的小皇帝光緒。會議主旨就是商量慈禧太后不再垂簾聽政,將大清國日常事務處置權還給小皇帝。

根據《光緒朝東華錄》記載,當天會議之后發布的懿旨說,當年小皇帝即位時只有3歲,實在太小,無法親政,大清王朝一切用人行政,王大臣等不能無所秉承,所以那時不得已允準廷臣之請,垂簾聽政,并鄭重約定一旦小皇帝典學有成,即行親政?,F在12年過去了,小皇帝德業日新,長大成人了,這當然是國家之福,所以慈禧太后在懿旨中表示,有意借此機會卸任息肩,頤養天年。她鄭重且高興地宣布,她將遵守當年的約定,于明年某時舉行皇帝親政典禮。

如果我們不用“惡的歷史觀”去延續一百年來的史學話語,如果我們從日常情理層面去體察慈禧太后此時的心情,我們應該相信太后的真誠,應該相信,她的“退位”并不存在什么“微言大義”或矯情,更非虛情假意,而是其內心真實意思的表達。因為那時,正是大清國的鼎盛時代,近30年的洋務新政帶來了新氣象,先前經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所消耗的國力,大致恢復,大清王朝似乎重新回到了一個新的盛世時期。

慈禧太后在這個時候提出由小皇帝親政,其實就是功成身退,就是要在青史上留名,要用事實正告那些一直詆毀她政治人格的反對派:我那拉氏雖為女流,但絕不是權力貪婪者。

我們之所以這樣說,并不是刻意替慈禧太后翻案,因為歷史事實俱在,當時大清王朝內部并沒有誰對太后的權力提出過挑戰,擔負執政政治責任的滿洲貴族集團,對太后過去若干年的操勞,大致還是滿意的,所以也沒有人對太后的權威提出異議。

眾臣吁請繼續垂簾

從太后的立場分析,她之所以提出讓小皇帝親政,主要還是為大清王朝的長治久安考慮,希望小皇帝在實際歷練中提高能力,樹立威望,并逐步建立自己的執政班底或團隊。

然而,從小皇帝的立場看,不論已經學到了多少知識,15歲就擔負起大清王朝的政治責任,委實有點早,何況這個位置遲早都是自己的,有“親爸爸”老佛爺在前面罩著,帝國一切用人行政,還是比較輕松愉快的。

所以當太后的決定一宣布,小皇帝當即長跪懇辭,醇親王奕譞及禮親王世鐸等亦以時事多艱,萬幾繁鉅,懇請皇太后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李夏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