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另一個世界”的眺望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繁華的都市:有“木村井宏”,有地鐵輕軌,有哈根達斯,有iMAX電影……可是這些我們熟悉到麻木甚至抱怨的城市,對“另一個世界”的孩子來說卻是天堂。他們出門要翻山越嶺幾個小時,吃著每頓2元錢標準的飯菜,但在逆境中仍然隊明天充滿希望。其實,我們原本都一樣,但他們卻因為貧窮失去了太多……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繁華的都市:有“木村井宏”,有地鐵輕軌,有哈根達斯,有iMAX電影……可是這些我們熟悉到麻木甚至抱怨的城市,對“另一個世界”的孩子來說卻是天堂。他們出門要翻山越嶺幾個小時,吃著每頓2元錢標準的飯菜,但在逆境中仍然隊明天充滿希望。其實,我們原本都一樣,但他們卻因為貧窮失去了太多……
這些天的走訪是辛苦的,但是心里卻是幸福的,我們從他們的眼睛里看到了我們的行動所產生的重要影響。同時也讓我看到了這個世界的另一面,深色的木閣樓,用來充當寫字臺的小板凳,一天內爬山涉水六個小時的平靜與淡然,還有對于知識的渴望和大山外面世界的向往。
小潘曾經對我說“我想讀書,可是只有學校有書”。小潘為了讀到書,每天步行跋涉四十分鐘的僅容一人行走的蜿蜒山路至少兩趟,而同樣的路我們平均需要兩個小時才能走完。讀到書,對于我們而言,要付出的只有“讀書的決定”和“從家到書店的公交車票”這兩個成本,而對于小潘來說,讀書的代價里還包括崎嶇的漫長山路、家里拮據生活的壓力、同齡人進城打工貼補家用的心理壓力、父母的殷切希望……而這一切只有從鎮上乘車兩個小時后翻山越嶺又兩個小時踏足到了這四壁漏風的陳舊閣樓時才會切身體會得到。
小潘家四壁透風的房屋
他們瘦小的肩膀挑起了整個家庭的希望,滿墻的獎狀是他們優異成績的生動注腳。那些閃爍著燙金大字卻陸續落滿灰塵的獎狀喃喃訴說著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求、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未來人生尋求改變的訴求。在獎狀的映照下,孩子們的眸子里閃爍著自豪的光,閃爍著遙望山外的渴望,閃爍著續寫輝煌的堅定決心。
小秋家滿墻的獎狀
山里生活的艱苦是我們之前難以想象的。小秋的父母不在身邊,家里尚有兩個年幼的妹妹,姐妹三人的讀書、生活皆由年邁的奶奶照顧。而最小的妹妹則已經擔負起在家做飯的職責。小秋準高一的這個年齡在大眾的印象里大多是個性叛逆的、花季無憂無慮的、書包里藏著小鏡子、少女雜志和男孩子偷偷送來的小紙條而醉心于對異性好感的年齡。而在大山里的小秋看來,獲得下一個獎狀、跋涉蜿蜒山路、快點畢業賺錢贍養奶奶、撫養妹妹才是最重要的。所有的這些艱辛都寫在小秋樂觀堅毅的眼神里,也寫在了奶奶刀劈斧鑿般溝壑縱橫的臉上。而在我們返回學校之后不久便收到了沉重的消息——小秋的奶奶猝然長逝了……
小秋,你要堅強!
小秋的奶奶
同樣的艱辛也發生在小韋的媽媽身上。小韋始上高中,各項開支進而增加,而家里父親病重,弟弟年幼,家庭的重擔全然落在了僅僅依靠扎馬尾繡維持生計的媽媽身上。在大山的另一面,這個年齡的男孩大多數癡迷于動漫同人、電子競技游戲、呼朋引伴歪脖賣萌……而無需為家境的窘迫擔心,讀書也不再是唯一的生活重心。
小韋的媽媽賴以為生的活計
大山阻隔了經濟的發展,大山阻隔了孩子們走出去的道路。但大山阻隔不住孩子們眺向山外的視線,更阻隔不住孩子們毅然前行的腳步。他們是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一步一步丈量著與理想的距離,書寫著人生的炫麗音符。沉重的每一步踏在起伏的山路上,都如同有力的踏在了鼓面上,深沉而富有節奏的鼓聲滄桑悲愴卻又生機盎然。
在這里,除了貧困帶來的震撼,我們也發現了另外一種風情,神秘莫測的水族文字,熱情豪放的民俗習慣,一眼望盡的高原山川,下畜上居的傳統木樓,純凈到想要打包帶走的空氣……這里PM2.5沒有意義,這里山路如過山車般驚險刺激,還有會甩尾倒車的司機小哥,清冽甜美的山泉沒有水龍頭里放出來的白色泡沫,響徹千年的木織布機仍然編織著美麗的布匹,通透的陽光照在身上熱熱的,仿佛熱敷的毛巾蓋在了身上。
終于,在離別的那一刻,我們無法繼續抑制的淚水奔涌而出。我們緊緊抱在一起,互道珍重,互相勉勵。被淚水打濕的面頰貼在了一起。我們能夠互相感覺到對方想說的話,能夠感受到對方不舍的小泣。“另一個世界”是陌生的,也是令人流連忘返的,在這里,有我們的腳印,我們的歡笑聲,還有我們搭建的“橋梁”,一條通往大山之外的“橋梁”。終有一天,他們不用再眺望。
志愿者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