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書箋里透出的憂傷
宋慶齡是一位政治活動家,她關心國內外大事,卻只能在給摯友的私人書信中訴說自己的喜怒哀樂??梢钥吹?,由于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她對時局的某些看法不免也有偏頗之處,但晚年宋慶齡書箋中透出的憂傷,卻是這位偉人憂國憂民情懷的真實寫照。
責任編輯:劉小磊
1957年12月3日,印度援華醫療隊愛德華博士追悼大會。左起:周恩來、陳翰笙、印度駐中國大使、宋慶齡。
宋慶齡是位政治活動家,她關心國內外大事,卻只能在給摯友的私人書信中訴說自己對國家動蕩的憂慮和煩惱。
名人日記、書信,歷來被視為珍貴的歷史資料。宋慶齡的特殊身份,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她在孫中山病逝、國共分手、北伐面臨危難之時,義無反顧地與蔣介石公開決裂,同共產黨親密合作,為新中國而奮斗。新中國成立后,她身居高位,又低調示人,在國內外各種場合恰如其分地扮演自己的角色,為國家、為民族、為婦女兒童福利事業盡心盡責,無私奉獻。她被稱頌為“國之瑰寶”、“20世紀的偉大女性”。
然而,宋慶齡的晚年心境到底如何,尤其是處于“文革”動亂歲月里她的心跡,鮮為人知,公開資料也極少。許多親近她的人或“為尊者諱”,或只是回憶她處理公務私事的某些細節,很少有人知曉她的內心世界。
最近出版的《宋慶齡致陳翰笙書信(1971-1981)》(東方出版中心,2013)是一本難得原始文獻,書中收錄了晚年宋慶齡十年間親筆書信159封,其中,有近100封是“文革”中后期給陳翰笙的私人信件,宋慶齡內心世界,從中可見一斑。這些信件中,對時局、對親友、對自身處境,都坦陳自己的看法,一些信箋還寫上“密”和“閱后請銷毀”的字樣,但陳翰笙深知這些書信的價值,冒著風險將其保存下來,為后人留下這筆可貴的文化財富。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編校出版工作十分嚴謹,所有書信均以中譯文與原信件影印對照編排,書末附有英文錄入件,注釋也很翔實,便于查閱和考訂,是一本彌足珍貴的歷史資料。
《宋慶齡致陳翰笙書信(1971-1981)》,中國福利會編,東方出版中心2013年1月,45元。
傳奇學者
陳翰笙(1897-2004),是我國罕見的傳奇革命家,著名學者,他活了107歲,橫跨三個世紀,四個時代。他早年投身李大釗門下,接受共產主義信仰,親歷過“北京三一八運動”,他曾秘密從事共產國際情報工作,后來又成為中共地下工作者,是一名忠貞不渝的共產黨員。1925年,蔡元培聘他為北京大學教授,時年28歲。他曾被李大釗派去蘇聯學習一年,后又留學美國、德國,精通多國語文,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研究中國農村經濟等方面就頗有建樹,被孫冶方、千家駒、薛暮橋等名家尊為前輩。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曾邀他出任外交部副部長,被他婉拒,他只愿當一名“布衣教授”。
陳翰笙與宋慶齡的友誼,始于1927年莫斯科期間,此后,兩人保持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密切交往??箲鹨潦?,宋慶齡在香港成立“保衛中國同盟”(保盟),陳翰笙受邀擔任保盟中央委員,負責對外宣傳,后又在宋慶齡名下的“中國工合”組織中任執行秘書。新中國成立后,宋慶齡創辦《中國建設》英文雜志,陳翰笙應邀擔任雜志編委會副主任,主持編輯工作。長期以來,陳翰笙以其淵博學識、精美文筆撰寫許多時評文章,也曾為宋慶齡代擬不少重要文稿??梢哉f,他是宋慶齡的得力助手,也是唯一能在工作上緊密合作、思想上推心置腹交流的摯友。
用英文書寫
“文革”初期,陳翰笙遭幽禁,宋慶齡聞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