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上帝粒子”預測者獲獎

10月8日,比利時科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和英國科學家彼得?希格斯(Peter W. Higgs)因成功預測希格斯玻色子(又稱“上帝粒子”)而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恩格勒今年81歲,希格斯84歲,兩人于1964年各自提出了希格斯玻色子理論。

希格斯玻色子是一個不穩定的粒子,它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衰變到其他粒子,實驗學家必須通過測量這些衰變的粒子來觀察希格斯玻色子。圖為ATLAS 在2012 年偵測到的一個希格斯玻色子衰變到4個繆子(muon)的候選事件。 (CERN/圖)

諾貝爾獎官網消息,10月8日,比利時科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和英國科學家彼得•希格斯(Peter W. Higgs)因成功預測希格斯玻色子(又稱“上帝粒子”)而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據諾貝爾獎官網,兩位科學家的獲獎理由是“理論性發現了一種機制,有助于理解亞原子粒子質量的起源,最近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ATLAS和CMS實驗所發現的預測中的基本粒子對其進行了確認”。

希格斯波色子是物理學基本粒子“標準模型”理論中最后一種未被發現的基本粒子。該理論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核心部分——該模型描述世界是如何建成的。通過標準模型,從花、人類到恒星、行星,這世間的一切都是由物質粒子組成。這些粒子都受力控制,讓萬事萬物行其道。

整個標準模型是建立在一種特殊粒子存在的基礎上,這種粒子即希格斯波色子。希格斯波色子自旋為零,其他粒子在它的作用下產生質量,為宇宙形成奠定基礎,因此也被稱為“上帝粒子”(God particle)。

1964年,恩格勒和希格斯分別提出了該理論(恩格勒當時與現已故的同事Robert Brout一同提出)。2012年7月4日,在歐洲核子中心(CERN)粒子物理實驗室里,希格斯波色子的發現證實了該理論。

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簡介

François Englert,比利時公民。1932年出生于比利時埃特爾貝克(Etterbeek),1959年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目前為該校榮譽退休教授。

Peter W. Higgs,英國公民。1929年出生于英國紐卡斯爾。1954年從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目前為愛丁堡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網絡編輯: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