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農墾“怪胎”
黑龍江農墾一直為體制所困,不是農墾總局不愿意放棄政府職能,而是不管下放地方還是進行公司制改造,都因“錢”字擋道而難以改變。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徐庭芳
黑龍江農墾總局是北大荒這片4260 萬畝耕地的最高管理者。
黑龍江農墾一直為體制所困,不是農墾總局不愿意放棄政府職能,而是不管下放地方還是進行公司制改造,都因“錢”字擋道而難以改變。
北大荒博物館的一塊石碑上刻著:一百年前有人說,黑龍江是北大荒,如今人們都說,黑龍江墾區就是北大荒。
令人驚詫的是,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黑龍江墾區依然像一塊計劃經濟的化石,在這里上演的也依然是舊戲碼。
黑龍江農墾總局是北大荒這片4260萬畝耕地的最高管理者,下轄114個國有農場、546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593家非國有企業,以及至少750家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單位,學校、醫院乃至公檢法也都“五臟俱全”。
黑龍江農墾總局扮演著一個曖昧不明的角色——承擔企業經營職能同時又承擔著社會和民生職責,亦城亦鄉、亦農亦工、亦政亦企。
其實,早在1992年十四大之后,中國各地農場都逐漸開始公司制改造或屬地化管理,唯有黑龍江農墾系統在一波三折的試點之后,仍難以改變。
下放地方,兩次試點失敗
黑龍江省也曾嘗試讓縣承擔起社會職能,讓農場與地方政企分開,但兩次試點都以失敗告終,原因都是因為錢。
1992年之后,中國各地國營農場的改革開始。這波改革中,農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Ashley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