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林增平先生
林先生一生謙虛謹慎,忠厚仁慈,將自己一生心血傾注到教育事業上,培養了為數眾多的史學英才,使湖南師大成為辛亥革命與湖湘文化研究的史學重鎮。那里的師生,一提起林先生,沒有一個不感念他學術之精深、人格之高尚的。
責任編輯:劉小磊
最近在網上檢索,看到一則舊聞,報道數月前湖南師大在林增平教授去世20周年之際,他昔日的同事、學生舉行追思會,隆重紀念這位著名學者。閱后,不勝感慨系之。林先生一生謙虛謹慎,忠厚仁慈,將自己一生心血傾注到教育事業上,培養了為數眾多的史學英才,使湖南師大成為辛亥革命與湖湘文化研究的史學重鎮。那里的師生,一提起林先生,沒有一個不感念他學術之精深、人格之高尚的。
“要找林校長,更上一層樓”
我是1981年從人大清史所碩士研究生班畢業后,參加戴逸先生領導的《清代人物傳稿》的編寫組而認識林先生的。這在當時是個大項目,僅靠清史所的力量無法完成。于是,戴先生請了人民出版社分管史學的副社長林言椒通盤籌劃,物色人才,組成了五人編委會,除戴林二位外,還有我們清史所的李文海及校外的林增平、苑書義。第一次編委會議1981年夏天于承德召開,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林先生。他穿著樸素,言語木訥,頗有些像鄉下的教書先生。后來相處久了,才發現他滿腹經綸,知識面廣闊,有時說起話來風趣幽默,妙語連珠,引得大伙笑得前俯后仰。
上世紀80年代,大學教師的工資都比較低,但是,學術界風氣卻都很正派?!肚宕宋飩鞲濉肥菄疑缈苹鹧a貼的重點項目,一年僅撥款一萬元左右,除了請人代抄文稿、復印資料的手工費之外,幾乎全都用于一年一度的審稿會議的開支,每年的項目經費都由我來結算,故頗知內情。所有參加此項工作的編委,都是義務組稿、改稿,十多年如一日,沒有人在此項目中得到一分錢的報酬。林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