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大廳送票難 “要確保奧地利人來,不要華人”

“給錢就能演”成為維也納金色大廳的一張標簽,國內媒體開始揶揄其為“金錢大廳”。奧地利音樂頻道負責人也納則認為這只是一樁生意,只要合法就無可厚非?!拔覠o法接受的是那些公費出去演唱的團體,他們花的是納稅人的錢?!?/blockquote>

責任編輯:楊繼斌 實習生 金幼文

“一位國內當紅明星在金色大廳演出,使館朋友抱怨說,使館下死任務,每人必須保證送出多少張票,而且要確保奧地利人來,不要華僑,這樣可以保證電視錄像效果!”

“他們可能不在乎這幾萬塊錢,但這種行為非常的不理性,這跟中國人到國外買奢侈品有什么區別呢?”

金色卡拉OK廳?

俄羅斯、日本、韓國人都會來租場進行一些演出,但中國人格外多一些。

維也納“金色大廳”在中國的形象總在兩個極端劇烈搖擺,一邊是高雅的“音樂圣殿”,一邊被人指責為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大廳”。

現在,金色大廳終于被稱作“K歌房”了。2013年9月26日,《人民日報》稱今年1月至8月中旬,國內各類團組在金色大廳共租用場地27場,至少有133個院校和團體參加了在這里舉辦的各類音樂會和演出。派送贈票,已經到了讓當地華僑不厭其煩的地步。

金色大廳最初進入國人視野,是從1987年12月31日央視對“金色大廳新年音樂會”的轉播開始的。維也納愛樂樂團和指揮卡拉揚的風采給國人留下深刻印象;音樂會結尾階段,奧地利人民在美輪美奐、輝煌的金色大廳里,和著《拉德斯基進行曲》的節奏,鼓著掌迎接新年到來的歡樂氣氛,也讓國人們倍感親切。

建于1869年的金色大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音樂廳之一,還保存著莫扎特、舒伯特等音樂大師的手稿,堪稱音樂博物館。

金色大廳的另一面,卻是國人在不斷靠近后發現其平易近人乃至觸手可及,甚至“庸俗”的一面。

1998年中央民族樂團在金色大廳舉行新春音樂會,以二胡、笛子演奏了民樂版的《拉德斯基進行曲》;2003年,宋祖英赴金色大廳舉行個人演出,拉開了中國樂團和音樂家登陸金色大廳的序幕。

之后,中國人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金色大廳。緊隨樂團和歌手等專業音樂演出之后的,是由學生、老年人組成的業余合唱團。而隨著2012年北京大紅門服裝商貿城管樂團在“第三屆夢想綻放·維也納金色大廳夏季音樂會”表演《拉德斯基進行曲》,2013年9月,溫州房地產女老板李海燕包下金色大廳,舉辦個人獨唱表演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