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粒子”的陰錯陽差

有學者認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這一小時中討論的焦點是頒獎詞中的“證實”一詞。如果沒有證實,任何理論都無法獲得諾貝爾獎。但CERN在公布實驗結果時并未說“證實”,而是說結果強烈暗示新粒子是“一個希格斯玻色子”。

責任編輯:朱力遠 實習生 蔡佳茵 王煦

2012年7月4日,恩格勒特和希格斯(右)首次在CERN見面。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希格斯被當成像搖滾明星一樣的人,而更早提出這一理論的人只是勉強被人認出來,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陰錯陽差的效果呢?

“如果到明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對這項研究會看得更加深入……”

2012年諾貝爾物理獎揭曉后,英國皇家物理學會的奈特(Sir Peter Knight)爵士用這種虛擬語氣談論希格斯機制的落選。

2013年10月8日,這種假設變成了現實。兩位退休教授,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弗朗索瓦·恩格勒特(François Englert)和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皮特·希格斯(Peter Higgs)在眾人期待中摘得桂冠。

瑞典皇家科學院給出的獲獎理由是,他們“在理論中發現了有助于我們認識亞原子粒子質量起源的機制(注:常被稱為希格斯機制),而且它所預言的基本粒子(即希格斯玻色子,俗稱上帝粒子)最近也由歐洲核子中心(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中的ATLAS和CMS實驗發現,從而得到證實。”

希格斯難尋蹤跡

瑞典皇家科學院嘗試了所有號碼,都未能第一時間與低調的希格斯取得聯系。朋友兼同事沃克說,希格斯不用手機、電腦和電子郵箱,而且幾天前就已經出門,連他也不知去了什么地方。為此,《衛報》刊文時選用了一個帶有吐槽性質的標題:“獲諾獎后的希格斯像希格斯玻色子一樣難尋蹤跡”。

希格斯確有遠行計劃,但并沒有付諸行動。“說來也奇怪”,希格斯解釋道,當時他獨自一人在愛丁堡的一個舊港口享用午餐。品嘗了湯和海鱒魚,喝過散裝鮮啤酒之后,他在回家路上被人叫住了。“一位六七十歲的女士下了車,自稱是我之前的鄰居……聽到消息后來向我道賀。我問,‘什么消息?’”此時,希格斯才從她的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