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20131017)】澄清北洋政府時期工商業發展的誤解
有一種政治話語,說1949年前外國人在中國設廠和向中國出口商品,是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這是把正常的FDI(外商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污名化了。這種邏輯被推到極致,就是搞自給自足及閉關鎖國,自絕于市場經濟的大道。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王穎
《上海經濟評論》 2013年10月8日 杜恂誠
(原文摘編)1890-1911年,國人新設棉紡織工廠24家,創辦資本總額1863萬元;1912-1927年,國人新設棉紡織工廠86家,創辦總資本13670萬元,這后16年的新設紗廠家數和創辦資本總額分別是前22年的3.5倍和7.3倍。從實存數來看,1912年中國本國紗廠22家,紗錠51萬枚,僅僅過了十年,中國本國紗廠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