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樓影院】《立春》:我們都要這樣走過去
相比電影《立春》這個名字,我更喜歡它的英文譯名:And the spring comes,如果直譯成中文,應該是“春天來了”。而這個意味深長的名字,卻與電影故事格調絲毫不協調:季節的春風吹了幾十年,人生的春天卻一直沒有到來。無論是對理想,還是愛情。
電影《立春》劇照。
相比電影《立春》這個名字,我更喜歡它的英文譯名:And the spring comes,如果直譯成中文,應該是“春天來了”。它容易讓人想起雪萊的《西風頌》:“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而這個意味深長的名字,卻與電影故事格調絲毫不協調:季節的春風吹了幾十年,人生的春天卻一直沒有到來。無論是對理想,還是愛情。
一
藝術從來都是少數人的奢侈品,而“少數”往往意味著叛逆、病態、瘋狂、不被“多數”理解。無論是任何時代任何藝術形態,無論是80年代、90年代、甚至今天,抑或是對于歌劇、繪畫、舞蹈、或者文學。因而,那些天生敏感的藝術心靈,注定只能游離于主流之外。他們被放逐在偏僻的小城市,他們潛伏在庸俗的人流中;他們孤獨而又傲慢,他們固執而又敏感,他們渴望愛卻得不到愛,他們碌碌無為而又不甘平庸。他們是這樣一個被迫沉默的群體,他們的一生繁華或者潦草,少有人知道。
顧長衛給我們講述的正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發生在偏遠的小城市的故事。一個一心要唱到中央歌劇院的小城女音樂教師王彩玲,一個考了五年中央美院未中還準備該戶口接著再考的青年畫家黃四寶,一個昏天黑地跳了幾十年芭蕾舞的男人胡金泉,還有突發奇想要學唱歌的工人周瑜,和費盡心機渴望成名的高中女生高貝貝。他們是一群狂熱的理想主義者,但生活容不下一絲理想的空間,所以影片一開始給人的感覺就是壓抑和苦悶、到結局則是辛酸,甚至殘忍。他們穿越時空,與我們休戚與共。
我相信在每個人漫長的一生中,總會有某個時刻為了某件事感到懷才不遇,即使心靈再麻木思想再平庸不過的人,他也有過想法無法實現的不甘心。而對另一些人而言,他們的一生都在這種壓抑的境遇中度過,那是一份怎樣的感受呢?我很驚訝顧長衛在鳳凰衛視的一次訪談節目中說的話,他說他自己并不是一個懷才不遇的人,這部電影也并非他自己的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