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審“敢于”不走過場 中國法院變革刑事審判
“案件破不了,訴不了,判不了,那就只有一個選擇:疑罪從無?!币詡刹闉橹行南蛞詫徟袨橹行霓D移,庭審實質化、去形式化,將是刑事審判下一階段最顯著的變革:貫徹“直接言詞原則”,重要證人應出庭接受交叉詢問。
責任編輯:蘇永通 實習生 王勝男
2013年8月24日,薄熙來案庭審進入第三天,證人王立軍出庭作證,并接受詢問,公眾得以見證兩位曾經的風云人物的對話。
“案件破不了,訴不了,判不了,那就只有一個選擇:疑罪從無。”
以偵查為中心向以審判為中心轉移,庭審實質化、去形式化,將是刑事審判下一階段最顯著的變革:貫徹“直接言詞原則”,重要證人應出庭接受交叉詢問。
談及未來要讓庭審實質化、不走過場,最高法院院長周強幾次脫稿談到了薄熙來案。
死刑案件必須零差錯,要用最高、最嚴格的證明標準,要經得起法律檢驗。未來死刑復核階段法院將為沒有委托律師的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
“殺人要越少越好”,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沈德詠的這句講話讓多位聆聽者印象深刻。2013年10月14日,一個可能影響未來中國刑事審判走向的重要會議,在北京京西賓館悄然舉行。
上半年的冤假錯案,下半年的劉志軍案、王書金案、曾成杰案、薄熙來案和夏俊峰案,2013年密集的法律事件,把中國法院推向了一次比一次高的風口浪尖。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召開的第六次全國刑事審判工作會議,觀察最高法院對當前和未來刑事審判做出怎樣的反應,甚或改變,顯得更有意味。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會議有三項內容值得關注:一是包括院長周強在內的三位最高法院高層講話,向全系統強化無罪推定、疑案從無、審判居中的法治原則;二是就死刑案件的審理和死刑適用問題統一認識;三是下發了一份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做好新時期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工作的意見》向法院系統征求意見,如果這份文件順利通過,將成為未來幾年法院刑事案件審判的最新依據。
來自刑法學界的七位學者應邀參加會議,接受采訪的三位教授對會議給予非常高的評價,他們認可了官方報道中“里程碑意義”的表述。但他們同時謹慎地表示,新精神能否在接下來的法院審判中得到執行,仍需觀察時日再作評價。況且,公安和檢察院是否也能達成這樣的觀念共識,也是成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