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軍事地理系列—— 行者無疆之二 金雞山上空的警戒線
在廣西憑祥中越邊境的金雞山頂,越南百十里風光,盡收眼底。金雞山雷達站至今保留著二十多年前戰爭的痕跡:一枚未引爆的炮彈鑲嵌在雷達天線上。有意侵犯領空的現象已很少發現,但雷達部隊仍要24小時對天空實施“無縫監視”。
責任編輯:姚憶江 實習生 劉愷琦
金雞山雷達站位于海拔593米的金雞山頂端,金雞山的山形像一只昂首啼鳴的公雞,故名金雞山,山下就是越南境地。
/編者按:中國的安全問題在邊界。
兵書《軍志》有:“失地之利,士卒迷惑,三軍困敗。饑飽勞逸,地理為寶”。南方周末防務版首次提出“軍事地理”概念,試圖多層思路探討中國地緣安全環境的歷史與現實。
整塊實心花崗巖雕琢而成的中國界碑,形形色色的人們,地理與歷史,憂患與感傷,民族與生活……都是我們在邊境線上和邊境內的行走中風景。
南方周末試圖透過一個個“草根者”的視野,解讀邊境故事,呈現中國邊境線兩側鮮為人知的現代故事、政治變遷、國家間歷史沖突與融合。
站在廣西憑祥中越邊境的金雞山頂,越南百十里風光,盡收眼底,同登市和諒山省也清晰可見。
金雞山上雷達天線在不停地旋轉,金雞山雷達站,是靠近友誼關的空中監視防線。邊境恢復平靜之后,有意侵犯領空的現象已很少發現,雷達部隊仍要24小時對天空實施“無縫監視”,隨時捕捉來自空中的不速之客。
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后,清政府曾在金雞山上修建三座炮臺,每座炮臺上安裝一座從德國購買的克虜伯大炮。如今,銹跡斑斑的克虜伯大炮已經變成來此參觀的人必看的一個景點。
“人在天線轉”
眼看、口報、耳聽、手抄、鍵發、筆標,這是當時雷達兵標準的空情收集和處理方式,情報由連向上級指揮所逐級匯總上報,再分送航空兵、地空導彈、高炮部隊和指揮機構。
邁入信息化時代后,“三軍一體、信息共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