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訪談】今天合格不等于以后合格 ——訪國務院調水辦首任主任張基堯

中國從沒有哪項工程像南水北調,跨越如此多的省份,投入如此大的巨資,對國土生態體系影響如此之巨,求解如此深重的生存危機。當年的決策者張基堯仍堅持工程的必要性,“南水北調不是最科學的方案,但是比較合理可行的方案?!?/blockquote>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廖鈺嫻

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已完工,如今看不見工人施工身影。中線通水之后,能否一泓清水北送,仍待考驗。 (CFP/圖)

直接匯入丹江口水庫的五條河流治理不容樂觀,污水入庫就直接污染了水源地。

一千四百多公里輸水干線只要有一處漏水,萬里長堤就毀于一旦。

并不存在南水北調單獨的水價,不會出現通水后水價突然大漲。

在最初規劃階段,整個南水北調工程預計投資1240億,現在東中線一期工程恐怕要達到3000億。

南水北調辦主要職責是協調,最難的也是協調,只要一方不同意,這事就干不成。

“我們將面臨著工程質量、水質、調度的檢驗。需要歷史來發‘合格證’,人民來發‘合格證’,自然規律來發‘合格證’。”

2013年9月25日,在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務院調水辦),68歲的張基堯攤開雙手:“沒有什么是不能說的,對人民群眾一切都如實報告。”

他是國務院調水辦第一任主任,2003年上任,7年后卸任,見證了這項跨世紀工程幾乎所有的關鍵時刻。

2013年10月是南水北調工程的歷史性時刻:東線一期工程全線即將試通水,中線源頭丹江口水庫正式蓄水。

這是一項幾乎與新中國同歲的跨世紀工程。它已年屆一甲子。這也是一項囊括諸多“世界第一”的水利工程:規模最大、調水距離最長、受益人口最多、技術難度無人出其右。

加上尚在論證的西線,我國水網將形成“四橫三縱”總體格局,緩解北方特別是京津冀地區的供水危機,讓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

張基堯形容如“懷胎十月,一朝分娩”,喜憂參半。喜的是,十年磨一劍,終見成效;憂的是,“孩子”是否健康,是否經得住歷史檢驗。

他坦言“今天合格不等于以后合格”,如今依然是“一塊大石頭”壓在身上。

回顧往事,張基堯說,工程最大的難處在于利益協調。他能做的是,一靠國家政策、領導支持;二憑一張“老臉”打動各方。

他也曾為丹江口水庫數十萬移民的遷徙而數度落淚,看到一家人跪在祖墳前告別,捧起一抔土裝入小布袋里帶走時,他說有撕心裂肺之痛。

但他堅持工程的必要性,“我當時曾給溫家寶總理匯報時說,南水北調不是最科學的方案,但是比較合理可行的方案。”

張基堯現在是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面對外界對工程投資增加、水質污染、通水延期等種種質疑,他直言個中曲直,更坦陳對工程的諸多擔憂。

張基堯 (CFP/圖)

三個最大的擔心

南方周末:南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Ashley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