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線隱憂】“生態補償”無望,“市場補償”不通,“政策補償”無回音微山湖,還能義無反顧多久
水質污染曾是東線工程的最大隱患,在沒有補償的前提下治理污染,變成一項“政治任務”。在周建仁看來,讓那些蒙受損失的個人和企業能夠得到持續的、合適的補償,才是保證南水北調東線水質穩定的長久之策。而“所謂的一次性的補償都不能算是生態補償機制”。
責任編輯:朱紅軍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廖鈺嫻
微山湖的漁業因為給南水北調的水質讓路,蒙受了巨大的損失,當地漁民們一直呼吁補償到位。
十余位專注環保的大學生,趕在通水前刻,沿著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一路北上,跨江蘇、山東,歷微山、濟寧諸市縣,做了一場獨立的民間考察。水質污染曾是東線工程的最大隱患,如今,經年的治污換來一渠北上的清水了嗎?
“長的幾千字,短的一頁紙”,“上面來調研時提,向上匯報工作時提,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進京開會時提”,最終不知道走進了哪個會議室。
讓那些蒙受損失的個人和企業能夠得到持續的、合適的補償,才是保證南水北調東線水質穩定的長久之策。
山東省微山縣微山島鄉的張令鋼祖祖輩輩以打魚為生,在去年一場暴風驟雨般的“漁業養殖污染防控”行動后,他失去了150畝魚塘,卻沒有得到一點補償,“我54歲了,打工誰還要?”
清理漁業養殖的網箱、網圍和魚塘,是確保南水北調東線水質的題中應有之義。僅2012年一年,東線工程最重要的南四湖(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等四個相連湖的簡稱)中14萬畝網箱網圍已經灰飛煙滅。
呼吁補償的聲音從未停歇。最近的是2013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山東省水利廳副廳長曹金萍借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再度舊事重提。
按照她的測算,實施漁業養殖污染防控措施,將降低南四湖三分之二的漁業及水產養殖能力。而2012年橫掃14萬畝圍網圍箱的行動,受影響的人口接近10萬,占到了南四湖漁民總數的一半。
現在,東線通水已在眉睫,“給北京供水”成了最大的正事,防污治污正做著最后的沖刺。
按照當地的測算,每一畝網圍網箱每年的收益近1500元,漁民整體損失接近3億元。
“這相當于把人家飯碗給端了,2012年省里補了6000萬,但還是遠遠不夠。”濟寧市環保局污染防治與應急管理科的楊帆說。
漁業部門能給予的支持就是每年堅持漁業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