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沉歷史】南水北調,眾口難調

從“人定勝天”的革命浪漫主義時代,到科學論證日趨嚴謹的今日,南水北調工程走過的坎坷并不比三峽工程少,爭議從未停止,項目優化、調整從未中斷,利益博弈和妥協也從未停歇。如今距離東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之日只剩最后68天,而原定于2010年開建的西線工程,目前并無動工跡象。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廖鈺嫻

丹江口水庫大壩下游,幾條在壩底討生活的小漁船。 (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在工程開工的六年后,國務院才批準了可行性研究總報告,類似這種先建后批的“特例”在大型水利工程中比較罕見。

東線、中線建設亦有歷史分歧。“長江委認為東線水污染嚴重,中線水量多、水質好,主張搞中線,而水利部更傾向于東線,因為東線距離短,投資少。”

建設資金是比工程“選擇題”更關乎地方切身利益的博弈。“中央和地方數次博弈,爭吵厲害”。

西線還在論證。在張基堯看來“只是時間問題”,而汪恕誠認為“大西線不需要、不可行、不科學”。

這是一項歷時六十余年的國家工程,跨越大半個中國國土,一期投入近三千億元,已遠超三峽工程。

如今,南水北調中線、東線一期工程畫上句號。

2002年12月27日開工,十年后的2013年9月10日,中線源頭丹江口大壩加高工地上,已看不見工人身影,聽不到塔吊轟鳴。這項南水北調標志性工程中,丹江口大壩提高至176.6米,丹江口水庫也成為亞洲最大的人工湖。這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大壩加高工程。

在2013年汛期之后,這項跨世紀的國家工程將要實現最初的設想:一泓清水北送。

從“人定勝天”的革命浪漫主義時代,到科學論證日趨嚴謹的今日,南水北調工程走過的坎坷并不比三峽工程少,爭議從未停止,項目優化、調整從未中斷,利益博弈和妥協也從未停歇。

先建后批的“特例”

南水北調工程是中國水利建設史上的“特例”。

在工程開工的六年后,2008年10月21日,國務院第32次常委會議才審議批準了《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總報告》。類似這種先建后批的“特例”在大型水利工程中比較罕見。

通常來說,只有完成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技術實施設計等規定動作,工程方可開工,比如三峽工程、小浪底工程等。

“整個南水北調工程就像一串聯珠,由一連串的子項目單項工程串聯起來。”2013年9月25日,國務院南水北調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李夏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