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考試上的陪綁與松綁
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見稿近日出臺,高考英語從150分減至100分。但這能松綁嗎?哪個考生敢輕視一門分值100的科目。松綁的辦法要“分流”,各得其所。筆者的設計是:“報名一本(或211)高校的考生須參加外語高考,報名這以下學校的考生不參加外語考試”。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王穎
筆者在拙作《吾國教育病理》中說:“外語和數學當然是完全不同的科目。如果說學習數學可能有三個功能:提升思維能力,測量智力的尺度,數學知識的使用,學習外語在前兩功能上比不了數學,且弱于語文。在智力類型上它似乎與語文相似,但在語言掌握的深度上,外語與母語相距甚遠,乃至中學外語學習所能測量的主要是記憶力。而外語學習與數學學習在一個維度上相似,就是日后的使用是高度存疑的。這樣推論下來,外語學習的必要性就要比數學更可疑,因為它不具備數學提升思維能力和測量智力的功能。最終只是少數人有機會使用,為什么成為全體學生的必修課,這不是在陪綁嗎?我們非常有必要通過大規模的調查搞清楚兩個事實。其一,學生們初中、高中、大學期間在外語學習上花費了多少時間。我相信這項時間支出是巨大的。所以也就極有必要展開第二項調查:多大比重的人口在畢業后使用了外語,分別是在何種程度上使用的。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