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何必高學歷

官員假學歷之風將敗壞官僚群體的合法性;另一方面,若官員中大面積的高學歷屬實,又很可能弱化他們的實踐能力。治理的關鍵不在大學嚴格管理學歷發放,而在官場改換入門與晉升的規則。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王穎

官員假學歷之風將敗壞官僚群體的合法性;另一方面,若官員中大面積的高學歷屬實,又很可能弱化他們的實踐能力。

治理的關鍵不在大學嚴格管理學歷發放,而在官場改換入門與晉升的規則。

引自中央組織部編著,《中國干部統計五十年》, 1999,13—14 (梁寶敏/圖)

引自中央組織部編著,《中國干部統計五十年》, 1999,14 (梁寶敏/圖)

官與科舉的演變

“官”的稱呼產生于中國封建時代??追f達為《禮記》疏:“官者管也。”其時的官頗具家臣性質。春秋戰國之際封建制衰微,君主制興起。后者為“官”注入了有別于封建的新的內涵:俸祿不封地,任命不世襲。此時貴族與庶民間的嚴格界限被沖決,新的士階層形成,其屬性不再是出身,而是本領,所謂“學習道藝者”。這之中最大的革命性是為官不必貴族出身。秦始皇以郡縣代替分封,以官僚任免代替世卿世祿,將帝制定于一尊。

戰國之際,官員、門客多由或顯或隱的推薦而謀面和上崗的。漢代的察舉制不過是將推薦制度化。新制度一旦建立,新的博弈就開始了:帝王以察舉取代封建世襲;官僚們以其道還治其身,憑借相互舉薦將官職圈入各自家族中。在這一博弈中,帝王及其集權制幾乎敗北。

隋文帝平定天下后,將州縣長官辟署屬僚的權力收歸中央。這就要求中央吏部手中掌握大批人才。于是科舉出場了。李世民完善科舉制的要點是“投牒自薦”。就打擊“舉主—門閥”而言,這是釜底抽薪??婆e是帝制的基石。從此封建復辟之路斷絕,官員與科舉代代聯姻。

在漫長的帝制歷史中,并存著兩種合法性。其一是皇權的合法性,來自血統。其二是官員的合法性,來自科舉功名。相比之下,科舉功名合法性的程度顯然高出一籌。從時間維度看,任憑王朝更迭,科舉制貫穿1300年。

引自中央組織部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2000,1422 (梁寶敏/圖)

引自中央組織部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2000,1408 (梁寶敏/圖)

但幾乎自科舉實行之日起,便有了效度的爭論,即科舉成績與做官能力是否吻合。而科舉制一旦建立,應試學就產生了,它導致考生追求的是科舉功名,而非真才實學,就是說在博弈中考試的效度每況愈下。

帝王們不可能罔顧官員的能力,為保證效率,清代衙門完成了三種角色的組合:官、吏、師爺。清代曾同時有2萬名文官、百萬胥吏、2萬師爺。三者身后是三種截然不同的準入機制。官員的正途是通過科舉。官位是眾矢之的。要讓眾人服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