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再富,也不可富孩子(6)
培養孩子分享之道,焦點不應單單落在“同情心”上,培養一顆“同理心”(empathy)反而更為重要。簡單來說,“同理心”就是將心比心,代入對方的處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體會別人的思想和情緒,最終達到感同身受的目的。
培養一顆“同理心”
“與人分享”是孩子應有的重要素質,不但影響他們的品格成長,對他們日后的金錢觀和價值觀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當孩子有零用錢時,父母便可鼓勵他們多留意旁人的需要,透過微小的力量施予幫助,如支持街頭的賣旗籌款,或以不同的方式回饋社會等。例如,我的孩子會把每年新年收到的“壓歲錢”,撥出若干部分捐獻給社福機構或個別弱勢群體,從而開始建立“與人分享”的習慣。
父母教導孩子分享之道,一般會由行善開始,先培養他們的“同情心”,也即憐憫心腸,只要自己能夠施予援手,便付諸行動,簡單的有給予街上的乞丐零錢,或捐助內地受災的同胞等,任意選擇。順便一提,家長必須留意,切勿錯誤地向孩子灌輸“捐助者是較優越”的心態,使他們誤以為捐錢能換來優越感,或博取別人的贊賞。要知道,幫人不是要揚名立萬或流芳百世,不少隱形富豪在暗中捐助貧困百姓更值得敬佩。一旦孩子養成“有錢就是萬能”的觀念,日后發展的價值觀將會被嚴重扭曲,要徹底修正也非易事。
作者:雷裕武 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話說回來,培養孩子分享之道,焦點不應單單落在“同情心”上,培養一顆“同理心”(empathy)反而更為重要。什么是“同理心”?簡單來說,“同理心”就是將心比心,代入對方的處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體會別人的思想和情緒,最終達到感同身受的目的。明顯地,當孩子能夠從別人的眼睛看世界,體會別人生活的難處,他們的價值觀便不再一樣,便會主動與人分享。
分享不限于金錢
我們應從小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學習關愛別人。“同理心”是與人和睦相處的一項重要元素,擁有“同理心”的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我們在報紙雜志上經??吹讲簧賹I人士,甘愿放下高薪厚職,毅然投身于一些有意義的工作;懂得愛別人與關懷別人,多少與他們的同理心有關,這往往是從小到大的家庭教育的成果。
電視經常播放一些扶貧探訪的“真人秀”節目,由一些藝員歌星深入內地山區或落后的第三世界,探訪當地居民和兒童,將他們困窘的生活帶到觀眾眼前,鼓勵大家施予援手。我認為這是不錯的實用教材,讓家長能具體地幫助孩子認識世界的不同角落,培養一顆“同理心”,讓孩子知道不少人仍活在苦難中,急需援助。
當然,與人分享不應只局限于金錢,父母可鼓勵年幼的孩子將不再用的玩具捐贈出去;有時更可身體力行,讓孩子多接觸一些受助的群體,了解他們的實際需要,從中讓他們知道“幸福不是必然”的道理。事實上,社會上有不少生活在底層的百姓,連確保兩餐溫飽都有難度,更不用說物質享受。一些實際的關懷探訪或許能使物質豐裕的新一代學會為自己所有的去感恩,不但培養了他們的“同理心”,更能使他們學會尊重別人、尊重生命。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