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力推民主十年觸堅冰 女書記艱難試驗不言悔
在國內首次公選鎮長(保石)、首次直選鄉鎮長(步云)、首次縣級黨代表直選,以及在黨代會內部試行監督、決策、執行三權相互制約等一系列“超?!敝e,皆出自她手。
有人說她是十年來基層政改最堅定的實踐者,有人說她是共產黨的“鐵桿”黨員,還有人說她的改革太超前,有人替她捏汗,“不會有好結果”。
在國內首次公選鎮長(保石)、首次直選鄉鎮長(步云)、首次縣級黨代表直選,以及在黨代會內部試行監督、決策、執行三權相互制約等一系列“超?!敝e,皆出自她手。
十年來,她執著于基層民主實踐,在西部開展的每一次大膽試驗,都招來海內外大批記者,但她始終選擇回避。
她經常說,只有執政黨的成員不斷探詢改革出路,才能保證黨的生機和活力,她還自稱,自己是體制的受益者,黨給自己太多,而自己卻不能給黨更多,為此時感愧疚。
近段時間,圍繞著改革、民主等話題的討論已呈現太多,2007年5月,南方周末記者在四川考察張錦明的十年改革,調查的結果也許能為讀者提供獨特視角,十年改革中的艱辛、青澀、游移、困惑、驚喜,也許值得改革設計者們仔細研究。

圖中講話者為張錦明 楊 濤/圖
誤識“民主”
四川雅安市委副書記張錦明的電腦里珍藏著一本未完成的書稿,開篇即是,1998年的川北閉塞山鄉,四個鄉鎮首破傳統體制藩籬,實現鄉鎮長、黨委書記公選的往事。
這是一段迄今仍令人感慨萬端的傳奇,始作俑者正是時任四川遂寧市市中區區委書記的張錦明。那一年,她41歲,自言受益于傳統體制,終出任“主干道上的一把手”。
?。保梗梗改瓿?,上任區委書記數月,一個十分嚴峻的基層干部現狀擺在面前:下轄四個鄉鎮領導班子多名成員相繼出現經濟問題,一些官場素來看好的下屬,卻還有另一副面孔。
一位鎮長,酒酣之后,大筆一揮,就把老百姓集資的80萬農村合作基金轉貸他人,一去不回。另一事件則有些血腥,一位鄉人武部長因懷疑黨委書記在換屆時對自己不利,竟將手榴彈扔進書記辦公室。
有人責難,“你們是怎么選的干部?是不是你們的干部路線出了問題?”
張錦明很窩火:“我當書記才幾天?你們問我,我去問誰?!”但她又不能這樣說,“反正你現在是共產黨的書記,問你就是問共產黨!”
“當時最迫切的問題就是挽回一個基層黨組織的信譽?!彼髞砜偨Y道。
更現實的難題在于,從哪任命這么多干部去填補空缺?對這個新書記來講,基于本能的考慮還包括:“若是區里任命,萬一再出事,誰來承擔責任?”
保石鎮公選的念頭由此而生,“大家來公選,風險至少可以分擔?!边@是一個初衷樸素又不乏政治實用主義色彩的念頭。
?。保梗梗改辏丛?,保石鎮實行鎮長公選,六百多名人大代表、村干部、村民代表投票產生正式候選人,再經鄉鎮人代會投票決定最終鎮長人選。較之過往,民意被公然推上前臺,組織意圖則為之讓位。
這暗合了當時四川省委組織部正在醞釀的擴大基層民主的考慮,不久,四川省電視臺《今晚十分》和《共產黨人》欄目公開贊譽其為四川省第一次鄉鎮公選試驗。
這種贊賞令張錦明始料不及,她在日記中寫下:“吏不畏我威,只畏我廉;民不求我能,只求我公!”
因此一役,隨后的推進路線低調而前衛,幾個月內跨過了基層民主幾十年的“掣肘”:保石鎮鎮長候選人限制在黨內提名,橫山鎮則開放了僅在黨內的提名限制,而東禪和蓮花兩鎮,則是從行政長官層面轉為真正的“一把手”黨委書記的黨內公選。
而橫山鎮鎮長出了“意外”,非中共黨員的鄧少斌公選勝出,“既然公選,就得民意為上,尊重規則?!痹谑旰?,人們還在期待能有更多黨外人士擔任行政首長正職時,遂寧已經誕生了一個黨外鎮長。
她后來在回友人的信中說,“黨的宗旨告訴我們,必須把群眾的普遍性的合理要求作為一種歷史發展趨勢加以引導,并組織他們以相對規范的形式表達出來,開展下去?!?BR> 這后半句“以相對規范的形式”,卻是源于隨后一場更驚心動魄的改革——步云直選。而這次大膽嘗試,幾乎使她墜入仕途深淵。
步云“冒進”
發生于1998年最后一月的步云直選,即便今天看來,依舊令人費解。
在《紐約時報》記者的眼中,這個昏暗白熾燈照耀下的貧困山鄉,用古老算盤統計出來的簡陋選票,只能用“中國的夢幻”來形容。
隨后十年里,張錦明反復被問及同樣的問題,“為什么那樣做?”
“現在的我會首先在現行法律框架內尋找資源?!彼姓J,步云直選是機緣巧合,首先是為當時的民主氣息而“心意迷亂”,“政治經驗不豐富”。
步云“冒進”源于一番來自民間的抱怨,“公選啥子嘛,那些候選人還不是上面定?”鄉鎮公選后,部分老百姓依舊認為,所謂民意代表、村干部,還是被組織意圖左右。這句無心之語,刺激了張錦明,順理成章的邏輯是把選舉權直接歸于普通選民,公選變直選。
有人說,“只差一步了”,要是成了,咱就在鄉口立一個“中國直選第一鄉”的石碑。這多少撩撥著年輕區委書記“建功立業”的欲望。但也有人善意提醒,不能這么做。
她的書稿記下了張錦明當年的猶豫,“如果不做,今后何時才能做?我們不做誰做?現在想到了不做,會不會留下遺憾……”
最后她用這樣一句話說服自己:“應該做一些比職務更有生命力的事情”。
讓她決心一搏的另一細節是,1998年,在四川省一次縣委書記培訓會上,一位領導在講話中提及,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試行鄉鎮長直選,她還記得,領導當時還笑著補充,“我們四川現在還沒有鄉鎮直選嘛?!?BR> 張錦明以為,高層的寬容態度,可絕后顧之憂。事后證明,太過樂觀。
選舉當日,警察封住了步云鄉各個出口以避免記者和其他無關人員進入?!度A盛頓郵報》后來報道說,“噓,這是一場秘密選舉”。事先甚至沒有正式請示上級黨委,因為“若層層請示,誰來拍板?”
煙雨迷茫中,六千余名普通選民,扶老攜幼,以手中的選票直接選官,鄉鎮人代會以確認的方式承認選民選舉有效。一張當年的新聞照片甚至煽情地注解著,“在雨中,我們選擇了你!”
政黨提名的候選人譚曉秋成為中國第一位直選鄉長,他的勝出,讓張錦明松了口氣,“如果是其他情況,也許結局麻煩?!?BR> 十年來,步云直選留給基層的意義被反復咂摸,“怎么評價都不為過”,一位黨建專家說。而支持推進基層民主的學者則總結了三個收獲:
事實證明,政黨提名候選人順利當選,并沒有出現削弱黨的領導的后果;
認為中國老百姓民主素質不夠,缺乏參政激情和能力的判斷受到質疑;
一直被視為不可克服的農村選舉中賄選和宗族勢力,并未干擾選舉公正。
張錦明后來的總結被廣為引用:“民主選舉,在上層可能是一種復雜的制度設計,在地方是一個可以駕馭的組織過程,而在選民那里則是一個簡單的操作技術。因為民主的本質是利益選擇?!?BR> 但一位親身經歷步云直選的記者離開步云時斷言,“張錦明不會有好結果的”,“因為改革者,多悲歌”。
“尊重體制,才能改良”
在那本書稿的扉頁上,張錦明寫道,“送給與我同舟共濟的戰友和親人們”。
其實,步云直選前日,也是農歷冬至日,她的內心十分忐忑,在信手撕下的一個紙片上賦詞一首《冬至》,最后一句是:“激流,激流,可知那船沉???”
一語成讖,步云直選被意外曝光后(詳見南方周末1999年1月15日《直選鄉長》),旋即風云變色。
同年召開的“兩會”前夕,外國記者就步云試驗追問中國官員,這是一個措手不及的問題。
“當時我把烏紗帽拎在手里,隨時準備放下,”張錦明回憶當時度日如年,“誰都知道,政治錯誤,是一個永劫不復的坎兒”。不久,遂寧市人大領導叫她去談話,大意是領導高度重視此事,“你們還是想辦法糾正吧?!?BR> 張錦明說,“那樣的話我們將無法向那么多的選民交代?!?BR> 她當年的一位下屬,至今為一場苦澀的私下對話而動容:幾位直選的策劃者,包括張錦明竟一度開起“萬一誰進去了,其他人要經常送飯”之類的玩笑。她甚至打定了丟官后去南方打工的主意。
?。保梗梗鼓辏苍拢玻慈?,省里有關部門通電各地,批評步云鄉直選。而匪夷所思的是,這個批評沒有文頭,沒有簽名,歷史將無法找到文件的制作者。
當天,她夜不能寐,感嘆,“一電驚全省,夢斷步云。丹心一片問蒼天,相知誰人?”所幸,省委有關領導表現出極大的包容,認為步云試驗創新精神可貴,試驗結果可以觀察。張錦明得以保全,不久調任遂寧市副市長,分管社會事務,離開了前沿舞臺。她十分苦悶,上任伊始即申請外派掛職。
在北京的一次有關基層民主的研討會上,她還聽到社科院一位學者的批評,“我們為什么一定要想著突破體制,其實體制內的空間已足夠?!?BR> 這令她頗為感慨,步云風波后,她亦陷入反思,“基層民主生長,土壤何其脆弱,過分沖撞原有體制,其實是堵塞革新之路”。
?。玻埃埃材?,再次換屆的步云啟動了第二次民主選舉試驗,副市長張錦明請纓將步云列為自己的聯系鄉鎮,在她的力推下,步云完成了一場被認為“完美”的體制內“直選”實踐。
全體選民投票推選出一名鄉長候選人,再由黨委提名進入人代會等額選舉,明眼人一看即知這背后的改革思路。張錦明說這是一次保留了直選內核的公選。
迥然不同的結局是,2003年,在第二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上,第二次的步云選舉拔得頭籌,從體制到民間獲得了最大的肯定。
兩次選舉,本質未變,結局殊異,張錦明開始擺脫理想主義的色彩,她說,自己現在是胸懷理想的現實主義者,“尊重體制,才能改良?!?BR> 其間,她的一位好友曾力薦其繼續在步云直選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提出的建議駭人聽聞,包括競選班子搭建、競選資金的籌集等幾乎完全西化的措施。張錦明斷然拒絕,被朋友斥為“已然黨化”,她不否認,“我是共產黨的干部,當然要黨化?!?BR> 一對好友終因理念分歧,分道揚鑣,再無來往。
雅安“進退”
從質疑體制,到尊重體制,張錦明一度承受著妥協、流俗的指摘,有人甚至懷疑其早年創舉的真正用意?!爸艺咧^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彼谌沼浿袑懙?,她也不想辯白。
即使最熟悉她的朋友也在問,民主價值和黨性原則究竟如何平衡?張錦明的答案很簡單,“從本質上講,黨性原則和民主價值應該是一致的”。
雅安的經歷無疑是她走向改良者的最好注腳,而雅安的改革,既體現了她對民主價值的思考,又體現了她黨性的一面。
?。玻埃埃材辏冈?,45歲的張錦明由遂寧副市長調任雅安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她在部長信箱里對那些年輕干部說,“理論始終是灰色的,而實踐之樹常青?!?BR> 同年11月,中共十六大召開,黨內民主被提高到黨的生命的重要位置,并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擴大縣(市)黨代會常任制試點。
對張錦明而言,政策開辟出的空間,是一個全新的誘惑,“遂寧的公選和直選試驗后,我一直在想,類似的改革能否向新的領域擴展?”
顯然,步云風波沒有衰減她的探索熱情,她說,“黨的生命力高于黨員的個人寵辱?!?BR> 此前黨代會常任制第一輪試點已經延續十余年,在浙江臺州、山西大同等地,幾經起落,何處破冰?
張錦明重操選舉,僅一個月,雅安下轄的雨城區、滎經縣實現了中共歷史上第一次的縣級黨代表直選。這背后即有步云情結。
雅安市委組織系統一干部坦言,起初大家還挺擔心,會不會冒進?事實證明,每一個環節的設計,“她都要求事先做大量的尋找政策、理論和實踐依據的準備,做到‘萬無一失’,用她的話說就是要大膽設想,小心求證”。
這些“萬無一失”的政策試點包括:黨代表直選制、黨代會年會制、黨代表述職測評制、黨代表席位制,以及更具實質意義的謀求監督、決策、執行分離的黨代會常設機構的配置改革。
她足夠小心。在辦公室書柜里,陳列最多的是黨內各類講話、文件、政策綱要,在一份各地黨代會常任制試點的資料匯編里,密集著蠅頭小字的筆記,她寫道,“前車之鑒,后事之師?!?BR> 雅安政改的另一個亮點是,滎經縣政協委員不再列席同級人代會,轉而列席每年召開的同級黨代會,以使基層政協成為真正意義的政治協商機構,而不是通常的經濟事務議事機構。這項試驗仍然堅持,但少有宣傳。
“這些無一不是在黨章和法制框架內進行的?!比绻f“步云直選”是冒進孤例,而雅安改革卻是順勢而來,從頭至尾閃耀著體制內的智慧。
?。玻埃埃衬?,四川省下發《關于市、縣(市、區)黨代表大會常任制的試點意見》,雅安的一些經驗被吸納,此后全國大部分省份先后前來交流學習,雅安政改名動一時。
試點單位疲于接待,張錦明和她的同事卻感安慰。
?。玻埃埃茨辏苍?,她升任分管組織工作的市委副書記,位置高了,卻決定重啟基層鄉鎮民主實踐,同年,她推動在下屬蘆山縣飛仙關鎮試行鎮黨委書記選民公推,由黨員直選,還開啟了鎮團委書記、婦女主任直選的改革。社團組織第一次被納入改革視野。
?。玻埃埃赌?,在仁義等四個鄉鎮全面開展人大代表競爭選舉和黨委班子政府班子選舉改革。
自此,不難看出,權力體系中的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幾乎所有可以嘗試的改革點,均已被涉及,甚至連婦聯這樣的社團組織,亦未錯過。
?。玻埃埃赌?,張錦明在對歷年組織工作的述職報告中說:
“如果已經沒有如果,我將無怨無悔,因為在歷史‘給定’的條件下,我已盡了全部努力!”
下一站在哪里
?。玻埃埃纺辏翟?,南方周末記者踏足雅安,這座誕生女媧補天傳說的小城,已平復如初,政改最熱鬧的時光已過。
因為已經列為四川試點城市之一,黨代會常任制正漸入常規,這恰是她一直希冀的結局,比一時喧嘩更重要的是,制度創新后的常態化和深化,而這離不開體制高層的認可。
她和她的同僚等了四年,五味雜陳。2005年,第三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19名評委幾乎全票通過雅安的黨代會常任制試點,雅安都已經準備好了第二天的獲獎感言,但臨了,卻僅獲提名。
直到2006年11月,上級領導親臨雅安,對雅安的改革給予高度評價,張錦明忍不住地感嘆,“一言抵過多少誤解、無奈和困擾”。
回首過往,張錦明不否認,與仇和、呂日周那些具有鮮明人治色彩的高壓改革不同,她遇到的阻力或爭議卻是一種潛在的,但又是更深層次的分歧。
比如對政改的行政成本,曾有縣領導以此為由一口回絕被選為黨代會常任制的試點縣。有人譏諷,花這么多錢搞民主試點,值不值?
張錦明回應,“這是執政黨在自身建設上一直積累下來的欠賬?!焙髞碓贌o人提費用。
還有不同意見,黨代會常任制試點正式啟動后,市委組織部曾想繼續推進鄉鎮自治試點,但縣級領導的工作始終做不通,理由很簡單,鄉鎮自治了,縣里怎么辦?
還有一些分歧,則基于理念,市委一官員直言不諱,“任何一項政治改革最后的出發點都應是落實到解決具體問題”。
照這樣的邏輯,比如試點縣之一的滎經縣,在實行常任制試點后,經濟水平反而呈下滑趨勢, “有理由懷疑,一些民主改革對于試點區域的現實意義有多大”。
她努力踐行著一條極力摒棄人治的體制變革之路,十年下來,她的困惑還在于,以人治推動,終又難脫人治之慣性,于是總是急風驟雨始,潤物無聲終。
有官員憂心忡忡,市委組織部一官員就坦言,雅安改革,高潮過后,現時怎么辦?一個基本擔憂在于,黨代會常任制在形式上已經調動了基層黨員的主體意識和參與熱情,但若改革不能深化,會不會挫傷黨員和黨代表們的積極性?
?。玻埃埃纺辏翟?,為解決監督同級黨委和紀委而生的黨代會監督委員會,在試運行了三年后,在最新的雨城區方案中,悄然不見。
實際上,她的遺憾還很多。她積多年心血在2003年寫的一篇文章《加強制度治黨 提高執政能力》,只在學術范圍內交流過。
這是一份足夠透徹的試點方案,內容涉及黨內權力資源的重新配置和布局,比如縣級黨代會下并設執委會和紀委會,日常機構設立書記處……依照這個思路,黨內的一些部門職能將要重新定位,基層領導層的專業結構需重新調整。
張錦明仍堅定地認為,這至少應是基層黨內民主深化推進的出路之一。
“雁過豈會無痕”
十年基層改革,為什么是張錦明?追問到最后,很多人歸為“偶然”。她自己的回應卻是“黨內不乏這類人,而我是其中之一則純屬偶然”。
這并不是一句謙遜之辭,在步云,在雅安,南方周末記者追尋曾經的改革故事,一些官員一提及張錦明主導的那些民主改革、執政建設就滿眼發光,滔滔不絕,甚至潸然淚下。
閨中密友對于“為什么是張錦明”的解釋是,這是一個不甘平庸的女人,不囿陳規,對新生事物包容甚至接納,補充的例子是,在遂寧當了書記后,有一次去成都開會竟然把頭發染成了栗色,成為遂寧第一個染頭發的女公務員。
她的仕途也很有特點,在雅安工作五年,同僚幾多變更,一位當地官員戲稱:張書記真是名副其實的雅安名片。世俗的邏輯是,她若不做這些,或許會走得更遠。
?。玻埃埃纺辏翟轮醒?,記者奔赴一些改革地區,一些地方似乎又回到了從前,面對“人走政息”的體制慣性,張自己也不得不承認,改革豈是旦夕之功?
極其偶爾的時候,她也會內心掙扎:走過的為官之路,是對還是錯?
被她主導的改革裹兵進來的基層官員,也殊途各異。步云直選的鄉長譚曉秋,仕途坎坷,自嘲道:我是個早產的私生子。而另一些因為公選而步入政府序列的村干部,則再三拜托記者轉達感謝,“謝謝張書記給了我第二次政治生命?!?
她的一位下屬,現今在鄰近一個縣擔任領導職務的官員,在談及昔日的直接領導時,總是長久沉思,沉思后幾次說,“雁過豈會無痕?”
這些正負信息,傳到張錦明耳中,她的表情復雜,許久無語。
?。玻埃埃纺険Q屆,黨委實行常委分工負責制,張錦明主動請纓,分管新農村建設。
她還在繼續“折騰”,這一次將村民和村干部請上了講壇,她說他們才是新農村的主人,新農村建設首先要聽聽他們的愿望,以此作為政府傾斜政策的試點依據。她安靜地坐在人群中,整整一天,時有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