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國家富強了,就覺得英語沒以前重要了” 中國人經歷過的英語教學
人們希望通過解剖在中國已開展了150多年的英語教育,撬動沉重的高考改革,讓它回歸語言教育的本質。而據多位教育界人士分析,2013年的這次英語高考改革承擔著減負、公平以及為英語降溫的作用。
責任編輯:蘇永通 實習生 王勝男
在新東方一教學點,家長等待孩子下課。1990年代后期以來,民間英語教育機構受到各個年齡層次學生的追捧,其蓬勃發展是三十年英語熱潮的一個縮影。
“這是要降溫了?”
當山東英語高考可能取消聽力考試的消息傳來時,山東省某重點高中英語教研組組長高望進(化名)讀出這樣的信號。
在中國已開展了150多年的英語教育,早已超越一門語言的意義,寄托著國家與個人改變命運的夢想?,F在,人們又希望通過解剖它,撬動沉重的高考改革,讓它回歸語言教育的本質。
Mad about English
除了新中國的前三十年曾經中斷之外,一百多年來,英語作為第一外語的地位從未動搖。
1862年京師同文館建立,中國開始有系統專業的英語教育。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全國的中小學課堂外語課以英語課為主,自此英語融入中國的國民教育體系。
1954年,英語的第一外語地位被俄語取代,甚至被取消;1964年又因中蘇關系惡化等因素得以恢復;“文革”到來后則再次陷入停頓。
延續至今的全民英語熱,始于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之后。
從事高中英語教學31年的程鳴回憶,1977年恢復高考之初,只有報考外語專業才需加試英語。此后,英語分數比重由10%起逐年增加,1983年開始英語成績按100%計入總分。英語也成為高考與語文、數學并列的中學教育三大基本科目。
1987年,在教育部推動下英語四、六級考試開始在大學中施行。大多數高校選擇將四、六級成績與學位證書掛鉤。英語成為唯一一門必須從初中一直學到大學的課程。
為了“不輸在起跑線”,2000年后,越來越多幼兒園開始引進英語教學。
不僅是課堂,1990年代后,隨著出國留學不斷升溫,托福、雅思成為除中高考和公務員考試外被議論最多的考試,英語培訓學校得以迅速發展。成立于1993年的新東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