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讀腦術
一種新的技術將小鼠的大腦制作成透明的3D大腦,這使得科學家能夠清楚地觀察到大腦中的神經細胞乃至分子結構。在改進和完善之后,這一技術很可能將應用到人類身上。
責任編輯:朱力遠
2011年11月27日,德國慕尼黑,一名實驗技術員(右)在大學醫院看俄羅斯志愿者卡莫洛夫(背景)的核磁共振影像。這家醫院正在查看志愿者被孤立后腦部的反應。
一種新的技術將小鼠的大腦制作成透明的3D大腦,這使得科學家能夠清楚地觀察到大腦中的神經細胞乃至分子結構。在改進和完善之后,這一技術很可能將應用到人類身上。
MRI不夠清晰
2013年4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美國將進行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后另一個宏偉的科學研究計劃——人腦研究計劃。9月中旬,美國國立衛生院(NIH)公布了腦計劃9個獲得國會撥款的具體項目。
美國國會批準2014財年為腦計劃撥款1.1億美元,其中4000萬美元將由NIH分配。NIH要考慮的中心問題是,如何才能在大腦研究中取得進展,其中一個重要問題是,研究人員通過什么方法能看到大腦,從而揭示大腦的秘密。
其實,過去已經有一些技術為人們成功觀察大腦和大腦中的分子結構提供了借鑒。借鑒之一是核磁共振成像(MRI),這是一種可以觀察人們大腦活動的技術。MRI是生物磁自旋成像技術,核磁共振成像的“核”指的是氫原子核,因為人體約70%是由水組成的。MRI就是利用人體中遍布全身的氫原子在外加的強磁場內受到射頻脈沖激發,產生核磁共振現象,經過空間編碼技術,用探測器檢測并接受以電磁形式放出的核磁共振信號,輸入計算機后,最后將人體各組織的形態變成圖像。
MRI產生的圖像不僅可以讓人看到大腦內的血腫、腫瘤、血管畸形、脊髓空洞癥和脊髓積水等顱腦常見疾病,同時能讓人看到大腦某一部位的血流情況,從而判斷大腦皮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