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把脈】憤怒形成的公眾意見
一項研究表明:憤怒在微博上比任何情緒傳播更快。研究人員收集了網上轉帖的憤怒信息,發現其中大多數與中國的社會問題或中國與外國的外交問題有關。一位參與研究的人士說,由于憤怒是最常見的網民情緒,“社會聯系中表達的憤怒促進了有關新聞的傳播,加速了公眾意見和集體行為的形成”。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李興麗
帶有怒意的公眾意見也值得聽取
據報道,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憤怒在微博上比任何情緒傳播更快。研究人員收集了網上轉帖的憤怒信息,發現其中大多數與中國的社會問題或中國與外國的外交問題有關。微博已經成為中國人參與社會問題討論以及表達關注的最便捷的通道,轉帖則成為表達自己觀點的“象征性行動”。一位參與研究的人士說,由于憤怒是最常見的網民情緒,“社會聯系中表達的憤怒促進了有關新聞的傳播,加速了公眾意見和集體行為的形成”。
美國東北大學研究員克里斯托·威爾遜(Christo Wilson)雖然沒有參與此項研究,但對微博也做過分析。他認為,“有相同情緒傾向的人們往往會組合成群,有所互動。至于信息是否會擴散到憤怒人群之外的其他人群,則難以預料。”他還指出,&l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