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的逆襲

2013年,僅見諸報道的傷醫案件已有20起。10月下旬醫療暴力事件更是連續發生。醫患關系演變為一場博弈,醫生們紛紛學習自保技巧,上海中山醫院近日舉辦的《防身意識與防身技巧》講座爆棚。同時,“變革刻不容緩”,成為醫療界精英們的共識。一些無法改變制度的人,已經從改變自己開始了——出走。

責任編輯:楊繼斌 蘇永通 曹筠武

2013年11月5日晚,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請來跆拳道專業講師,為醫護人員傳授《防身意識與防身技巧》。 (東方IC/圖)

編者按

自2012年3月哈醫大一附院實習醫生王浩遇襲以來,醫生群體第一次對傷醫事件集體發聲。在對多位知名醫生、醫院與醫療系統管理人員的采訪中,南方周末記者發現,表達悲哀與憤怒的同時,這些醫療界資深人士仍然保持了可貴的冷靜思考。他們并未將怒火簡單地指向“低素質患者”或“不專業媒體”,更不愿增加社會群體間的戒備與對立。“變革刻不容緩”,才是業界精英們的共識。只有補齊醫保“欠賬”、公平合理分配醫療資源、完善醫療糾紛仲裁機制、改革醫療價格體系,醫患互信才具備可能。以此為開端切實推進醫療改革,就是醫生逆襲真正的價值所在。

有醫生表示,甚至親友對醫生的處境也缺乏了解,“傷心只在我們圈子里頭”。

80%的醫患糾紛不是因為醫療差錯,而是溝通問題。溝通問題源于不信任,而“醫療價格體系不改革,信任永遠建立不起來”。

碰到砸鍋賣鐵來治病的,醫生越來越不敢接。“只要因病致窮的風險籠罩于醫患關系之上,尖銳矛盾就難以消除”。

一家著名醫院院長的講話在全國同行中流傳:傷醫事件不僅關涉醫患關系,更是整個社會喪失道德與法律意識、互相仇視的必然結果。

連過道都擠滿了人。11月5日傍晚,上海中山醫院中山大講堂的一百多個座位已應付不了醫護人員們的熱情。自從題為《防身意識與防身技巧》的講座貼出海報,爆棚就在意料之中。

同一天,上海華山醫院也邀請了寶山公安分局的教官,培訓面對暴力侵害如何自衛。

中山醫院活動的主講人是位跆拳道黑帶選手,自我介紹時的一張飛腿照贏得了全場歡呼、鼓掌,仿佛仍在釋放過去兩周的憤怒與不安。

“要發出聲音”

“已經到了一呼百應的時候,不在乎誰組織了,水到渠成。”

10月30日是中山醫院巴林特小組兩周一次的常規活動日。

巴林特小組是一種由匈牙利醫生巴林特創立的、訓練醫生處理醫患關系的方法。小組由8至12人組成,一位醫生先報出自己經歷的案例,組員們表達觀點、感受,形成對醫患關系的新認識。

這種方法2009年被引入中山醫院,參與者數量近年突破上限,多時達五六十人,只能組織“金魚缸小組”(8至12人討論,其余人擔任外圍觀察員)來承載。

溫嶺殺醫事件后,組長、心理醫生陳華臨時改變了活動方式,以“醫路的愛與哀愁”為主題,請同事們談感受。

“不能繼續沉浸在負面情緒中,要發出聲音,讓社會明白醫生的想法。”多位同事提到。一位同事大膽提議,可不可以以巴林特小組名義組織個默哀?

起初,陳華擔心默哀超越了常規的形式,細想又覺得,這或許有利于紓解兩年來積累的情緒,“被傷害的的確是我們的同伴,也是為這個行業默哀”。

第二天上午8點半,百余位醫護人員陸續來到了院內的孫中山像前,自發排了隊,度過靜默的3分鐘。

默哀同一天還出現在浙江、廣東、湖南、北京等地多家醫院。在各地由醫生組織的默哀中,“拒絕暴力”、“醫院暴力零容忍”等字眼頻頻見諸橫幅。當醫生們不約而同地舉起橫幅時,一封帶有這些呼吁的公開信也正在他們之間傳播。

醫學界網站總編輯陳奇銳沒預料到公開信會引來這么大反響。他2012年初創辦了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