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律師、學者三方談醫生被砍既要維權,也要反思

學者朱恒鵬認為,盡管在傷醫殺醫中醫生認為自己是弱者,但在普通民眾面前醫生絕不是弱者。所有責任都歸咎于患者,民眾不會服氣。幾起影響比較大的刺醫事件,行刺者大多出身貧寒,或家境普通。醫生張強認為,對于弱勢人群,醫生從社會、經濟、心理方面都要考量,制定適合個體的治療方案。

責任編輯:蘇永通 曹筠武 楊繼斌 實習生 金幼文

醫科新生在開學典禮上接受醫德教育。不過扭曲的醫患關系,已經不是簡單的醫德問題。醫療體制積弊下,醫生和患者都是受害者。 (CFP/圖)

“為了維穩壓制聲音,于醫院失人心,對行業不利醫生存留。事后的總結和反思也就不深刻?!?/p>

“沒有媒體的自由發言、充分競爭,醫患關系會更嚴重?!?/p>

“醫療資源配置集中在三甲醫院,溝通的條件都沒有。而醫患之間恰恰最需要溝通的耐心和藝術?!?/p>

“要讓醫生對個人行為負責,放開醫生自由執業,讓收入和地位建立在服務質量上?!?/p>

在傷醫案中醫生是弱者,但在普通民眾面前醫生絕不是弱者。絕大多數平民百姓在醫生面前都是畢恭畢敬的。所有責任都歸咎于患者,民眾不會服氣。

受訪人

張 強 自由執業醫師

李惠娟 醫事律師,中國醫師協會 醫療風險管理專業委員會常委

朱恒鵬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 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醫生與患者,原本最應相互依賴,何以信任瓦解,甚至水火不容?學者、醫生和律師,從各自角度剖析他們眼中的問題,并提出對策。

學者朱恒鵬多年以來持續關注醫改和醫療市場化議題;醫生張強曾在公立醫院從業20年,2012年成為第一批走出體制的自由執業醫生;律師李惠娟從事醫療法律事務17年,代理了2012年發生的5起刺醫事件中包括哈醫大王浩案中的4起。

醫患矛盾何以激化

南方周末:醫患糾紛從什么時候開始增多,經過了怎樣的發展過程?

李惠娟:就我個人的小樣本觀察,醫療案件接觸最多是在2002年以后。這和當年出臺兩個重要的關于醫療糾紛的文件有直接關系:一個是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關于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要求醫生在醫療糾紛中要證明自己無過;另一個是當年9月出臺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這些文件的出臺,改善了患者在醫療糾紛中的弱勢地位,對社會公平、對醫患對等是有進步的。但也帶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舉證責任倒置,直接導致醫務人員為了不自證清白而進行過度醫療。這些問題在中國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矛盾就慢慢泛化了。

我大概梳理了一下這11年來中國的醫患矛盾發展的走向:

2002年開始,醫患糾紛雙方都對新的規則抱有希望,還是理性的多。案件數量多了,賠償額也增加,但醫打、醫鬧還比較少。且主要在民事范疇和行政范疇。法律基礎還是存在的。

2005年后,性質開始惡化,流血事件增多,醫鬧逐步出現和壯大,影響越來越大,全國各級各類大小醫院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