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里的中國改革
從著名的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經濟和改革成為這一會議的主題。諸多重大改革,都出自這個通常在秋天召開的會議。每逢中央領導“交班”之年的那次三中全會,往往成為推動改革的關鍵節點。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徐庭芳
從著名的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經濟和改革成為這一會議的主題。
每次“交班”年的三中全會,往往成為推動改革的關鍵節點。
從1990年代開始,非“交班”年的三中全會,通常聚焦于農業主題。
三中全會,指當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第三次全體會議。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這一會議極為重要。自從1978年著名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總結“文革”錯誤,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并將全黨工作重心轉到現代化建設上來以后,中國的增長周期真正開始。
此后,經濟與改革成為這一會議的主題。諸多重大改革,都出自這個通常在秋天召開的會議。每逢中央領導“交班”之年的那次三中全會,往往成為推動改革的關鍵節點。
從綜合主題到聚焦經濟與改革
新中國成立后召開的10次三中全會,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召開的三次:七屆、八屆、十屆三中全會。此時并未形成鮮明的“經濟”、“改革”主題,而多與當時時代背景以及黨的工作相關的綜合性會議,“綱領”性地位也并不凸顯。
例如,新中國后首個三中全會的議題就比較綜合。毛澤東作了《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斗爭》的書面報告和《不要四面出擊》的重要講話。劉少奇作《關于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周恩來作《關于外交工作和統一戰線工作的報告》等。
在八屆三中全會上,整風成為一個重要議題。在鄧小平所做的《關于整風運動的報告》中,對大字報的作用進行了非常正面的評價。
粉碎“四人幫”9個月后即召開的十屆三中全會,更是一場揭批“四人幫”,結束“文革”,確立新的領導集體的“政治性”會議。
第二個階段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濟和改革成為主要話題。這往往被稱為“新時期”的三中全會,目前可見的文獻研究和回憶錄也集中在這個階段。
以十四屆三中全會為界,這個階段分為改革的初始階段和全面推進階段。
1978年到1988年十年間召開的三次,貫穿著1980年代的改革熱情。
被中共黨史認定為具有決定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在這次會議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
十一屆三中全會被推上新時期歷史的高點,似乎帶有某種偶然。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朱佳木在《我所知道的三中全會》一文中回憶稱,原來工作會議的議題和三中全會要解決的問題確實不是后來全會公報所說的那些內容。轉折發生有一定的偶然性。
六年后召開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則將改革從農村推進到城市,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是鄧小平試圖進行全面改革的初次嘗試。在會議召開前的6月,他就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