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撤資”風波史
每有跨國投資,耐心一流的李嘉誠都必聲明:是“投資”,而不是“走資”。南方周末記者綜合公開資料,整理了李嘉誠在每個關鍵時點的抉擇。發現在此前的幾十年中,他從來沒有真正撤離過香港,但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向世界擴張的腳步。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徐庭芳
在李嘉誠的擴張之路上,圍繞他是否撤資,香港媒體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炒上一輪。而每有跨國投資,耐心一流的李嘉誠都必聲明:是“投資”,而不是“走資”。
南方周末記者綜合公開資料,整理了李嘉誠在每個關鍵時點的抉擇。發現在此前的幾十年中,他從來沒有真正撤離過香港,但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向世界擴張的腳步。
中英談判期
1982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赴北京,就香港前途問題與中國領導人會談。消息傳來,股市動蕩,到年底,恒指跌幅670多點。
兩年之后,香港最大的英資洋行——怡和突然宣布:基于香港前途問題,將遷冊百慕大。是日,香港工商界發生動蕩,恒指急挫62點。
香港信心危機由此爆發,移民潮洶涌而起。當時媒體報道,代辦移民護照的機構和律師充斥港島中區,赴美的黑市護照炒到50萬美元一張。
彼時李嘉誠已是巨富。據《資本》雜志公布的資料,1979-1989年10年間,長實盈利112.4億港元,和黃盈利139.2億港元。
長實系在20世紀80年代的盈利狀況,僅次于匯豐集團,優于怡和。華人財團中,無人可出其右。
在這之前,李嘉誠就已經在海外有了投資。1977年,其首次在加拿大溫哥華購置物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