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詩?于堅:如果不是工匠式寫作,你會被淘汰
專業首先要有量。如果到今天還是“一本書主義”,這一百年就白過了。專業精神正是資本主義最基本的一種精神。這不是你愿不愿意接受的問題,它是你的命運,如果你不是一個工匠式專業的寫作,那你的寫作會被淘汰。
責任編輯:袁蕾 朱曉佳 實習生 龍健 蔡佳茵 王煦
詩人舒婷(右三)、漢學家顧彬(右四)、詩人海倫·澤伊(右五)、克勞德·穆沙(右六)、于堅(右七)、歐陽江河(右十)、韓東(右十一)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牌坊前合影。1940 年代的西南聯大曾是中國的詩歌中心,朱自清、聞一多、馮至、穆旦等人都曾集結于此。如今,云南師范大學和西南聯大、和詩歌的關系,更多的是一種“文化記憶”。
材質沒有高低之分
南方周末:聽說“云師大”近幾年以走向國際為號召,3月份引進你的時候,就有辦國際文學節的想法?
于堅:我搞文學節,是因為我覺得,中國傳統的文學制度,在現代主義的沖擊下,已經完全失效?,F代化其實已經把我們變成了陌生人的社會,作者和讀者之間的聯系非常脆弱,甚至沒有聯系。西方也面臨這個問題,他們用文學節、咖啡館、沙龍等形式,把個人化、碎片化的讀者和作者連接起來。像卡夫卡這樣的作家,在20世紀初他的作品主要是通過沙龍來傳播。
我去了世界上很多的文學節,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前年去參加英國切爾滕納姆國際文學節,它是1948年建立的,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文學節,它每年可以邀請世界600個作家、藝術家去參加這個文學節。我去的那一年,它邀請了《哈利·波特》的作者以及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中國邀請了我。每天環繞著切爾滕納姆市政廳,有很多的詩歌朗誦和講座還要買票。
南方周末:中國是否有這種傳統?
于堅:傳統中國社會是熟人社會,文學不存在陌生人社會的挑戰。從古代的口傳文學發展成書面寫作之后,為了更利于傳播,詩人必須把詩寫得朗朗上口,利于背誦和傳播。你可以說它是文學形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