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國脈與民瘼
誠如許多讀者來信所言:《南方周末》還可以做得更好,那就是在傳遞真實的同時,導入理性的思考。
本文刊發于1999年10月29日《南方周末》
“主編信箱”刊出兩期,案頭便堆起一尺多高的來信,寬大的書桌一時顯得小了,心里卻不期然地壓上了一種重負。雖然堆在桌上的,只是薄薄的信箋。
對于給編輯部寄來申訴材料,卻無法解決其問題的讀者,筆者曾在上期信箱表達一種歉意:“以一家媒體的力量,無法關注所有的事實。”陜西富平縣讀者王亞光對此回應道:“讀者愛《南方周末》,把她當作生活中須臾不可離的親人和朋友,這就是讀者在眾多媒體中選擇你們的原因。雖因力量所限,不可能給每一位讀者圓滿的回復,但寫個簡短回信,給信任、敬愛你們的讀者一份關愛,是十分必要的。”這的確是十分必要的一件工作,編輯部已安排專人負責處理此事。
更多讀者在來信中冀盼的,是把《南方周末》辦得更好。細讀這些來信,大致可分為兩類:或者鼓勵我們,或者批評我們。我們珍視讀者的鼓勵,它使我們得到精神上的小憩,忘卻跋涉的艱辛;我們同樣珍視讀者的批評,它使我們惕惕然揣緊時時求上進的心。
堅持客觀、公正、真實,無疑是傳媒最基本的操守,《南方周末》正是憑此而建立起它的公信力。但是,誠如許多讀者來信所言:《南方周末》還可以做得更好,那就是在傳遞真實的同時,導入理性的思考。
海南讀者郭世偉說,他從《南方周末》“感到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讓人理性地去思考”,他也逐漸學會了“以平常心去讀《南方周末》,不再企求媒體扮演驅邪除惡的角色,而是希望《南方周末》能為我們開啟一個思維的空間”,因為,“一個禁錮思維的民族不會有希望”。
“求新求變,自是好事,但是萬變不離其宗,請你們心中永存國脈與民瘼。”這是遼寧鳳城讀者高望云的寄語。山東單縣范洪領則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同一個希望:“《南方周末》絕不能媚俗。媚俗可能引來更多的讀者,但將會失去更好的讀者。”
這些話說得多好!
網絡編輯:張雪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