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前的智庫方案競賽
在中國改革日益復雜的背景下,決策者開始更為開放地傾聽各方聲音。三中全會成為各路智庫、機構與研究者們“推銷”各自改革方案的隱形賽場。不同的方案與主張也成為一個重要的緩沖墊——這些方案公開之后的社會反應,相當于無形的“壓力測試”。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徐庭芳
在中國改革日益復雜的背景下,決策者開始更為開放地傾聽各方聲音。而為經濟與改革定調的三中全會,成為各路智庫、機構與研究者們“推銷”各自改革方案的隱形賽場。
不同的方案與主張,不僅在爭論之中為決策提供了參考,也成為一個重要的緩沖墊——這些方案公開之后的社會反應,相當于無形的“壓力測試”。
2013年10月底,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夕,一份來自部級官方智庫、簡稱為“383”的改革方案橫空出世,迅速引發各界關注。
這份報告之所以引發轟動,不僅是由于細節的豐富程度——涵蓋從行政放權、打破壟斷到土地制度改革等領域,以及呼應近來官方頻發的改革呼聲,提出了未來10年的改革路線圖;也由于該報告的兩位牽頭者特別引人注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下稱“國研中心”)主任李偉和發改委副主任劉鶴,前者曾經是國務院前總理朱镕基的秘書,后者則被媒體認為是新一屆政府的重要經濟“智囊”。
事實上,這不過是千百份試圖影響決策的報告中的一份。南方周末記者發現,自稱已送達決策層的方案就有10個。
除了官方智庫,民間智庫、海外投行等各種機構也以各自的渠道和方式,向決策層或者公眾“推銷”自己的改革方案。
眾多智庫的運營者能感受到的一個明顯變化是,“新一屆領導班子”對智庫的重視。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下稱“國經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前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總書記習近平最近對智庫建設專門做了批示,要發揮智庫的作用。“這一次聽取智庫的意見范圍更廣,也是因為全面改革,涉及的領域比較多。”
“發揮臨門一腳的作用”
“我們要發揮臨門一腳的作用,能夠把各個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宏觀決策的政策建議提上去。給政府提建設性意見,有可行性才提,沒有可行性就不提。”
這些方案最重要的推銷對象,便是決策層。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將報告送達最高層?
在諸如國研中心、社科院這樣的官方智庫體系內,報告的上送下達并不是什么大問題。但對于民間智庫來說,這一環至為重要,但也至為困難。
有趣的是,在民間智庫體系內,也存在“貴族”和“草根”的不同通路。
比如,鄭新立所在的國經中心盡管屬于資金自籌的“民間智庫”,但實為民間中的“貴族”。2009年成立之初即以122人組成的跨經濟、學術、外交和政府高層官員的超豪華領導陣容,被媒體稱為“中國最高級別智庫”。
據鄭新立介紹,這次國經中心提交的改革方案,主題是“建立一個能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具體對策和建議包括,建立衡量發展方式轉變的評價指標體系、分配制度改革、國有企業改革、鼓勵創新、放寬金融行業準入、土地制度改革等內容。
他們提出“借鑒波蘭國有經濟改革的經驗,以現有的管資產為主轉變到管資本為主,把國有企業交給這些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管理。在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下面再設立若干股份制公司,跟其他企業展開平等競爭”;在鼓勵創新方面,建議“鼓勵將大學的研究成果用于實踐,允許大學參與所得分成”。
這套方案正是由國經中心理事長、前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掛帥”,“組織了一個比較強大的研究班子”。鄭新立介紹,報告直接送給了最高層。
這個高層及理事均由退休高官組成的智庫,顯然被&l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Ash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