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和小伙伴們的3.0公益實驗
目前中國公益事業主要是靠捐款捐物,實際上這是公益的初級階段,是公益1.0和2.0時代的特點。這個階段的公益更多的是粗放型、偶發性和運動式的行為,而真正的公益應該是成系統的,即3.0時代的公益。
3.0時代的公益首先是有特色、有足夠的輻射效果和可持續性的公益。蒙牛的公益模式則讓我們看到了3.0時代公益活動的一些雛形。
54人的3.0公益實驗
蒙牛乳業總裁孫伊萍就算再忙,每天也會抽出時間看看自己的微信。在她的微信里,有一個由蒙牛公共事務部門員工、蒙牛各大區負責人、蒙牛合作伙伴以及鄉村教師組成的微信群,叫做“有你才是‘最美’”。
10月中旬的一天,孫伊萍照例在工作休息的間隙打開這個微信群,幾張照片吸引了她的目光。蒙牛尋找到的西藏日喀則地區的一位鄉村教師,把一車蒙牛捐贈的物資,分發給當地藏民和學生家庭后,把分發物資的照片發在了群里。
一個月前的9月10日,中國教師節。蒙牛在北京舉辦的最美鄉村教師活動日現場,22位來自中國農村的教師收到了一份“厚禮”——蒙牛和30位合作伙伴一起,用一對一定向幫扶的形式,為他們送上了22份“幸福禮單”。
此次活動共收到54家合作伙伴的捐款意向,累計捐款327萬元。此外,還有大量捐贈物資,包括電腦、課桌、文具、衣物、飲水、營養餐、獎學金,以及給教師每人一萬元的現金紅包。
“盡管每份禮單的內容各不相同,但他們目的相同——改善鄉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孫伊萍說。
蒙牛的這次活動,平均每個企業捐贈的現金是5萬元左右,每個教師和學校獲得的幸福禮單資助平均是5萬元。
這一金額在公益界并不算是特別高,但蒙牛的舉動卻在公益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有人說,蒙牛“太摳了”,不舍得自己花錢,非要把合作伙伴一起拉過來搞公益。
“蒙牛不是出不起一千萬元。但一個企業出一千萬元,不如一千個企業每家出一萬元。”一位參與到這次公益活動的蒙牛供應商說。
在這位供應商看來,這幾年他們跟著蒙牛賺了很多錢,想回報社會,但苦于不知道怎么做公益,也害怕個人公益行為的效果不佳。這次通過跟著蒙牛一起做鄉村教育的公益,讓這位蒙牛的供應商覺得“錢花得值,花得準。”
蒙牛公益理念升級
一開始,蒙牛對鄉村教育的公益實踐,也主要是簡單的捐助和捐贈。
蒙牛從2012第二屆“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開始參與贊助,一開始主要是廣告上的投放。
觸動蒙牛決定改變鄉村教育公益模式的,是蒙牛乳業總裁孫伊萍的一次鄉村學校之旅。
2012年,孫伊萍率領著蒙牛志愿者代表團,輾轉十幾個小時到達湘西鳳凰茶寨小學,吳金成老師靠磨豆子賣豆腐資助孩子們上學的事跡,以及學校艱苦的教學環境給孫伊萍留下了深刻印象。蒙牛負責公益活動的一位負責人回憶說,孫伊萍離開后特地囑咐公益部門,明年還要繼續參加“最美鄉村教師”活動,但要變為深度參與。
對于鄉村教育這樣公益領域里難啃的“硬骨頭”,如果方法不對,不知道鄉村教育最缺的是什么,企業的能力再強,政府再有錢,也無濟于事。
只有把鄉村教育的相關利益方,都聚攏在一個平臺上,大家齊心發力,一起解決問題,才能做到公益的有效性。
蒙牛顯然意識到了這點。
經過內部一番討論,蒙牛把自己在最美鄉村教師活動中的角色,定位為搭建一個蒙牛所有員工與合作伙伴傳遞愛心的公益平臺。
“在這里大家一起感受什么是愛、什么是責任、什么是幸福。”孫伊萍說,一個民族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首先要看教師的社會地位。在贊美教師奉獻精神的同時,更要理解他們的辛苦與不易,用實際行動更好地為鄉村教師服務。
為此,蒙牛聯合500多位媒體記者、愛心合作伙伴組成了15支“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小分隊”,足跡遍布蒙牛15個銷售大區、全國22個省份,共尋訪了400多個鄉村學校,總計行程15萬公里,尋訪到300多位鄉村教師,向活動主辦方推薦了19位最美鄉村教師人選。
“參與到這一活動中、為廣大可敬可愛的鄉村教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無論是對于蒙牛‘高尚、陽光、責任、創新’的價值觀,對于蒙牛3萬名員工,還是對于‘反哺新農村’這一蒙牛企業發展的傳統組成戰略,都是非常契合的事情。”蒙牛公共事務管理系統CSR總監吳福順說。
吳福順透露,尋訪不是作秀,也沒法作秀。蒙牛的志愿者小分隊,經常要深入交通不便的大山,在泥濘的道路上驅車兩三天,車輛甚至幾度拋錨。
知道缺什么更重要
除了發揮企業力量,做全員公益,蒙牛還決定聯合合作伙伴一起來做“全產業鏈”的公益。
孫伊萍為此寫了一封倡議書送到合作伙伴手里,很快收到回應,大家紛紛表示要跟蒙牛一起來做這場公益。
“我們跟合作伙伴的想法很一致,不想簡單的給錢,而是希望讓公益真正見到實效。”吳福順說。
跨入公益3.0時代,蒙牛希望直接解決鄉村學校的具體需求。秉承“救急不救窮”的公益原則,蒙牛“幸福禮單”項目應運而生。
“幸福禮單”是一份包括教學教具、營養健康等多個類別的需求清單,“尋找最美小分隊”到鄉村學校進行實地調查、走訪,“用眼去看、用心去溝通”,在了解學校情況后在清單上勾選出具體需求。數額較小的現場解決,數額較大的在總裁孫伊萍的倡議下由54家企業公益伙伴根據自身意愿認捐,最直接、最迅速地滿足鄉村學校的需求。
為建立直接對接機制,蒙牛建立了名為“有你才是‘最美’”的微信群,微信群里公益伙伴們可以溝通物資運送、分配進度,達到互相監督的效果,有的鄉村教師還會通過微信照片反饋收到的物資捐助。
據吳福順介紹,下一步鄉村教師們還可以通過微信直接反映學校的緊急需求。
監督是公益項目持續運行的一大頭疼問題,在這點上,蒙牛采取了“最直接的互動”。
“我們幫扶的學校都是反復去很多次的。比如要修操場,我們會到現場看,并在當地找施工隊了解、監督整個工程的進展。”吳福順說,這樣可以實現有效的監督,把公益做得精致。
跟隨“幸福禮單”而來的不只有物資,對這些山里的孩子而言,還有外面的世界。著名芭蕾表演藝術家侯宏瀾、中國航天員大隊首任大隊長申行運、雅典奧運會跳水冠軍勞麗詩、周恩來總理扮演特型演員梁春書、前體操世界冠軍莫慧蘭等28位名人也受蒙牛之邀,跟隨15支“尋找最美小分隊”,回老家為鄉村孩子上課。
吳福順解釋,“農村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只能通過一臺電視,有的連電視都沒有。他們距離現代文明和這種成功人士非常遙遠。我們把名人請來給他們上課不是想讓他們以后也成為這樣的人,而是想讓他們身處的鄉村文明和城市文明有一個溝通交流的機會,給他們打開一個新的視野。”
蒙牛公益模式可復制
蒙牛不愿意簡單將54個企業伙伴的公益合作變為捐款會,盡管直接捐款給受助方能把公益的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降到最低。
蒙牛公共事務管理系統助理副總裁翟嵋認為,“我們一所一所學校去摸情況,了解真正的需求,再一項項地落實。整個過程中其實是有一種情感投入在里面。”
翟嵋回憶,剛來蒙牛時參加10年以上的老員工見面會,100多個員工都有自發地組織各種公益團體,有的同事甚至自己開20幾個小時車到鄉村學校捐贈。
蒙牛副總裁言士柏(Jesper Colding)也打算在休假時帶著老婆孩子給鄉村孩子上英語課。
“這是公益精神的一種擴散,有助于增強團隊凝聚力。”翟嵋說。
“幸福禮單”救急不救窮的背后有蒙牛公益團隊設身處地的考慮。吳福順的感觸是,“以城市眼光看來,孩子們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上課很可憐,但其實他們自己不覺得。接觸來看,他們都很積極陽光。”
蒙牛公益團隊組建的微信群里,有許多80后的年輕鄉村教師,他們在群里說,孩子的需要和依賴讓他們覺得充實、幸福。有老師因太過艱苦想過離開,臨走前一天看見窗戶上放了好多孩子家里七拼八湊來的各種吃的,瞬間流淚,再也走不了。有老師去城里一趟,孩子們以為這老師要走了,下著雨在村頭橋邊打著傘等著,不讓走。
翟嵋認為,蒙牛公益想做的,就是“分享他們的幸福,并讓這幸福之中少一些苦澀。”
一位公益專家指出,蒙牛的這一舉動,讓公益模式由捐款捐物的粗放型公益向成體系、成系統的精益化模式演變。在新的模式下,強調的是足夠的輻射效果和可持續性的公益。
過去很多年,中國對于鄉村教育的公益活動,主要模式是單個的企業或者個人,直接捐錢或者捐建一所希望小學。但硬件設施建設好了,如果沒有好的師資力量,學校建得再漂亮,鄉村教育依然搞不好。因此,蒙牛瞄準鄉村教師來做公益,可謂抓住了鄉村教育的“七寸”。如果企業的鄉村教育公益,能夠真正解決鄉村教師遇到的各種難題,就是抓住了鄉村教育的核心。
“蒙牛的這一公益實驗,不僅在鄉村教育領域起到了示范作用,更讓公益界開始反思現有公益行為存在的問題,探討蒙牛模式帶來的公益模式新玩法。”上述公益專家說。
在一位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的退休官員看來,鄉村教育最大的特點是需求不同,重點不同,這就要求公益具備精準性和有效性。
可以說,蒙牛這次成功地實施了一次“精準”的鄉村教育公益實驗。蒙牛在全員參與公益的同時,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的小伙伴們持續投身公益事業,形成了蒙牛的精益化公益模式,通過“最美鄉村教師”公益活動,蒙牛成功開展了一次鄉村教育的創新實驗,開拓了全新的鄉村教育公益模式。
對企業公益來說,蒙牛的這一點滴公益的模式,具備復制的可能性。蒙牛的公益模式不僅對于鄉村教育的公益活動有借鑒意義,對于整個社會公益模式的創新也提供了一種可能性。比如,蒙牛配套推出的“我回老家上堂課”公益活動,就可以普及開來。讓每個從農村出來的成功人士,都能給鄉村教育盡一份力。
對其他像蒙牛這樣的快消品企業來說,都有一張全國性的銷售網絡,有龐大的經銷商隊伍,這就有利于企業和合作伙伴聯合在一起來做一些精準性的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