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未落地,部門爭劃線 生態紅線:一條懸著的線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明確提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這是該提法首次在黨中央文件中正式出現。但如何讓紅線不成為“懸著的線”,如何讓領導干部環境考核不“問而無責”,頂層設計之后的落地探索,依然需要更大的創新勇氣和膽識。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專題按:生態紅線、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這些十八屆三中全會有關生態文明的制度創新,體現了國家對環境保護的深切關注。但如何讓紅線不成為“懸著的線”,如何讓領導干部環境考核不“問而無責”,頂層設計之后的落地探索,依然需要更大的創新勇氣和膽識。
生態紅線是什么線,至今未有官方標準答案。
生態紅線是什么線,該由哪些部門劃定,后續制度如何健全,這些關鍵問題依然懸在半空,但國家一些部門和地方已開始爭先劃線了。
生態紅線是什么線
將“生態紅線”鍵入搜索引擎谷歌,會在0.28秒里蹦出521萬條搜索結果。
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明確提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這是該提法首次在黨中央文件中正式出現。這也是自半年前,中央領導人提及之后,國家再度將這一概念放入生態文明頂層設計。
半年間迅速升溫,媒體聚焦,學界行動,各相關部門爭吃“螃蟹”。
2013年7月,國家林業局啟動了生態紅線保護行動;兩個月后,環保部對外通報,“力爭在2014年完成全國生態紅線劃定技術工作”;而國家海洋局近年來推行的海洋紅線制度也涉及陸地區域。
然而,各部門高調表態的背后,生態紅線到底是什么線,卻仍然未有官方解釋。
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學者一致的看法是,生態紅線是不可觸碰的底線,也是我國生態安全的最低保障。不過,在具體內涵上,卻各有解讀。
環保部全國生態紅線劃定技術組的組長、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環科所)所長高吉喜早在2012年起,就牽頭制定環保部生態紅線項目。在他的定義中,生態紅線將為我國1/4國土提供有效保護,主要分為重要生態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