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親不認,粉身碎骨 對話臺灣“文化部”部長龍應臺

我要求我各層的主管,作為文化資源的再分配者,問一下自己:在臺北核心最富裕的區,一個12歲的孩子;跟在臺東山區里、部落里的原住民,同樣12歲大的孩子,他們之間享受的文化資源落差有多大?——龍應臺

責任編輯:袁蕾 朱曉佳 實習生 龍健 蔡佳茵

龍應臺在臺灣南部漁村里長大,因為和鄉村、泥土的關系,她出任臺灣“文化部長”后作出的第一個決策就是文化“泥土化:“如果我是一個在都市長大的孩子,我根本不會意識到城鄉的距離。” (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圖)

我要求我各層的主管,作為文化資源的再分配者,問一下自己:在臺北核心最富裕的區,一個12歲的孩子;跟在臺東山區里、部落里的原住民,同樣12歲大的孩子,他們之間享受的文化資源落差有多大?——龍應臺

2013年11月23日,臺灣金馬獎就要50歲了。在第50屆金馬獎提名名單上,臺灣本土電影出現率不超過三分之一。金馬獎執委會計劃把過去50年的金馬影帝、影后聚攏一堂,臺灣人在數量上也談不上優勢。

“金馬獎就是要六親不認。”在臺灣“文化部長”任上行走了近兩年,2013年11月,龍應臺坐在南方周末記者面前,笑容和喜好都沒變——依舊討厭電視拍攝。

但她很難不出現在電視上。每年秋季開始的臺灣“部門質詢”還在進行,2013年11月20日即將通過最艱苦的一道關卡:立法院質詢。即使在這樣的檔口,11月8日下午兩點四十分,龍應臺仍然來到香港,專門為“臺灣月”站臺。

“臺灣月”每年一次,由臺灣文化部門在香港專門設立的光華新聞文化中心舉辦,旨在把臺灣的藝文項目在一個月內集中展示給香港市民。2013年是“臺灣月”的第八個年頭,但在“龍部長”手里,這是第二次。每次“臺灣月”,龍應臺都會來香港親自推廣臺灣文化。

2013年“臺灣月”的主題是“野臺灣”,10個劇團31場演出來到香港。龍應臺親自去看了三場——其中兩場在露天。就在維多利亞港旁邊的香港文化藝術中心廣場上,小雨淅淅瀝瀝,席地而坐的一千多位觀眾們套著一次性雨衣,沒有挪動。

沒人知道廣場后幾排的階梯上,坐著龍應臺。直到演出結束,主持人上臺感謝,龍應臺才起身,沒穿雨衣、沒有打傘,白襯衫黑褲子齊耳發,向所有人致意。人群中略有騷動,有人用粵語小聲說:嘩,真的是龍應臺。

可這很難為幾天后的“立法院”質詢上加分。立法院和在野黨總是不斷敲打龍應臺:“部長,你應該讓人民‘有感’。”所謂有感,用大陸語匯解釋,就是“政績工程”??升垜_花了兩年工夫,在調整和理順“文化部”這個混雜著“新聞局”、“文建委”,還有各種博物館、文物機構的“大部制”。

另外一部分工夫,龍應臺花在了像“臺灣月”這樣,讓臺灣文化“國際化”的努力上。而“立法院”和在野黨們火力兇猛:“你們‘文化部’為什么要編那么多的預算在和大陸的交流上?”

臺灣和大陸都應該焦慮

南方周末:香港電影,如果不北上,票房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死胡同,臺灣電影業也有這種焦慮嗎?

龍應臺:臺灣也有比較大的憂慮。一方面,希望全面地進入大陸;另一方面,很多臺灣導演因為大陸的審批制度,不得不放棄大陸市場。

我們從劇本到完成一個電影,從燈光、音樂、服裝、行銷,直到放映,其中有些鏈條是我們不太在行的。比如特效技術我們就很弱。

通過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以下簡稱ECFA),我們跟大陸談判,包括電影配額、電影合作、合拍;包括演員、藝人的工作權;包括我們讓不讓你來到臺灣來經營電影院,如果來的話,是什么樣的,是合資還是獨資,如果是合資的話是什么樣的比例。

這中間的苦惱很大,一些人想要去適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