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余秋雨的交往與誤解

我沒料到,1992年3月,由我策劃編輯的《文化苦旅》,會成為一本頂級暢銷書,不但使余秋雨成為大眾文化名人,而且圍繞著書和人還鬧出那么大的動靜?!鯂鴤?/blockquote>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龍健 蔡佳茵

1996年作者陪余秋雨巡回演講推廣《文化苦旅》時在新疆。 (作者 供圖)

緣起

我沒料到,1992年3月,由我策劃編輯的《文化苦旅》,會成為一本頂級暢銷書,不但使余秋雨成為大眾文化名人,而且圍繞著書和人還鬧出那么大的動靜。

《文化苦旅》開始是在《收獲》雜志開的專欄,在圈子內有一定的影響。雖然我對余秋雨的文章一直抱有好感,但我當時的出版興趣不在文學上,所以也就沒放在心上。此后,南方的一家出版社曾向余秋雨約稿,只是想把《文化苦旅》做成一本放到旅游地賣的小冊子,因此,他們提出要刪掉部分內容。余秋雨非常不高興,就委托《收獲》副主編李小林幫他收回稿子。

隨后,上海文藝出版社也愿意出版此書,但只能放到該社已出版多年的散文叢書中。余秋雨又不太愿意,他認為,散文叢書參加的人太多,而且開本太小,顯得小氣。一次,我去余秋雨在龍華的家,他專門同我談起這件不愉快的事。我說,把稿子給我吧。當時他的書稿扔在書房角落里,像一堆廢紙,有雜志的復印件,有他手寫并修改過的,還有幾塊內容用糨糊粘貼的,稿子上滿是那家出版社各種色筆畫畫改改的痕跡。

我拿到稿子后,首先請出版社一位已經退休的老編輯,用統一的稿紙,全部工整地抄寫清楚。然后,我抓緊認真閱讀全書。我的感覺是,作為散文非常好讀,而且關注歷史大事件,富有細節美。余秋雨很有說故事能力,每一篇散文里都有一個故事結構,故事簡單,脈絡清晰,讓閱讀者順此脈絡進入,輕松有趣。這恰恰符合一般讀者的閱讀習慣。再加上他獨特的文字表現力,自然就會擁有讀者。我很看好這本書稿的前景。

當我正式向余秋雨提出出版《文化苦旅》的決定時,他有點驚訝。我認為書的內容不夠,需要補寫和充實。余秋雨又補寫了一些篇章,如《風雨天一閣》等,書稿從18萬字增加到23萬字。

暢銷

我們決定作為本社重點圖書立項和運作,出版形式決定以精裝本為主。在當時出精裝本是出版社給作者一種高規格的出版禮遇。

《文化苦旅》出版首發儀式在上海南京東路新華書店舉行。當時首發儀式也是新鮮事,一般不這樣興師動眾。五十多家京滬媒體集中采訪報道。不出三個月,首印的一萬冊就售罄,趕快加印一萬冊。隨后,在近五年的時間內,我們在全國通過組織書評、新聞報道、讀書隨筆等各種形式的媒體報道,約有數百篇。隨著媒體傳播的不斷擴大和升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