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效應”是否存在
啟動效應這個概念在經歷了十幾年的熱捧之后,近兩年突然遭到了一部分心理學家的懷疑。這些心理學家從最經典的一個實驗開始攻擊。他們表示重復不出巴赫當年做出的效果。
責任編輯:朱力遠
2010年,來自倫敦的美發師Naz Chaudhary在接受催眠師治療后,認為自己體內植入了“束胃帶”,依靠這種心理的作用,Naz成功減肥。
啟動效應這個概念在經歷了十幾年的熱捧之后,近兩年突然遭到了一部分心理學家的懷疑。
我們總是認為自己和他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意識的行為,因而我們也喜歡問別人“為什么”。比如女生問男生“你為什么喜歡我”,或是“你為什么會那樣做”。
然而,科學研究卻顯示出截然相反的狀況。我們只對自己認知功能中的大約5%是能夠察覺的,其余95%都是察覺不到的,但它們也對生活產生重要影響。
多年前在美國開展的一項研究就發現,姓“史密斯”的人會明顯傾向于將另一位姓“史密斯”的異性作為伴侶,姓“布朗”的也會找姓“布朗”的。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由于每個人會傾向于肯定自我,因而擇偶時也會無意識地選擇與自己特征相近的人。
不過當女生追問男生為什么選擇她時,恐怕很少人會說“因為你也姓史密斯”?;卮鹫呖隙〞o出一個“聽得過去”的理由,他們自己可能也并沒有意識到那些真正在起作用的因素。
一個人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做某件事,他的行為大多時候并不受意識控制,這樣的觀點三四十年前在心理學界還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至少到1970年代末,心理學家們還普遍認為我們的每個行為都是有意為之的。后來,紐約大學的約翰·巴赫(John Bargh)做了一個改變全局的實驗。
他給參與實驗的紐約大學的研究生看一組詞,讓他們把這些詞組成一個有意義的句子。他告訴受試者,這是測驗他們的語言能力。但實際上他另有目的。當組完句子的學生走出教室時,走廊上會有另一名學生,衣服里藏著秒表,悄悄記錄受試者走完走廊所花的時間。
巴赫耍了詭計的地方在于,他提供給受試者的詞看似隨機,但其中一些詞能讓人想起老年人緩慢行走的畫面。而在對照組里,受試者遇到的詞則不會讓他們聯想到特定的畫面。秒表計時的結果顯示,前一組受試者走完走廊所花的時間顯著長于后一組受試者。
巴赫和同事在1990或1991年就做了這項實驗,但他們直到1996年才發表實驗的結果。因為這個發現太不尋常了,他們需要特別謹慎。他們發現的這種現象被稱為“啟動效應”(Priming),也就是人們所受到的前一刺激能夠影響到其對后續某一刺激的加工?;蛘吒油ㄋ椎卣f,一些被人忽視的提示仍然能夠影響到人的行為。
慢走效應
巴赫等人在2007年出版的一本書中寫道:“我們都很珍視這樣一種觀點,即我們是自己靈魂的艦長,我們掌控著自己,而當我們不是這一角色的時候,就是一種可怕的感覺。”
科學家發現,給人看過“黃色”這個詞之后,他認出“香蕉”這個詞的速度會略微加快。手上拿著裝了熱咖啡的杯子再去評價陌生人,人們會傾向于把陌生人的性格說得更溫暖。而在施放了金錢相關的暗示后,人們則會顯得更加自私?,F實生活中一種被商家熟練運用的啟動效應,就是在價目表上加上一項“原價”,讓顧客認為自己買到了折扣商品。
包括與史蒂芬·霍金合著《大設計》的物理學家列納德·蒙洛迪諾也對潛意識產生興趣,在2013年出了一本專門講述潛意識種種神奇效果的書。
然而,啟動效應這個概念在經歷了十幾年的熱捧之后,近兩年突然遭到了一部分心理學家的懷疑。這些心理學家從最經典的一個實驗開始攻擊。
他們表示重復不出巴赫當年做出的效果。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史蒂文尼·多恩(Stephane Doyen)在他的學校里重復慢走效應,發現這個實驗只有在一種條件下才能成立:拿著秒表進行計時的學生事先需要知道預期的實驗結果。如果實驗者事先并不知道這個實驗預期的結果,那么做了組句測試的兩組人的走路速度就顯示不出差異。
換句話說,質疑者認為,慢走效應中“被啟動”的并不是受試者,而恰恰是實驗的操作者。另一方面,多恩并不相信受試者沒有意識到詞表中含有與年老有關的詞匯。為了驗證這一點,他在自己的實驗中讓受試者組完句子之后,會向他們展示四張照片,每張照片中都有一個不同社會類別的人,比如運動員、阿拉伯人、殘疾人和老年人,讓受試者選擇一張照片。選擇的結果是,老年人照片被選到的次數明顯高于其他照片。多恩認為這說明受試者多少還是對“被啟動”是有所知覺的。
多恩的論文幾經周折才于2012年在互聯網上發表出來。英國《自然》雜志把它當作一個例子,來說明心理學界發表論文的困境:期刊審稿時強調的是結果的新穎和有趣,卻較少強調結果的真實性,同時,負的結果很難得到發表。一項統計也顯示,心理學論文中正結果的比例是空間科學中的五倍。
還有一個因素是心理學期刊不傾向于發表完全相同的重復實驗。研究者們往往會把前人的實驗稍作改動,然后用不同的方法“重復”出來。
多恩的負結果發表出來后,巴赫很不愉快,他發了一篇措辭激烈的博客,稱多恩是“不專業的研究者”。他后來還在一份心理學期刊上列舉出更多的證據,說明多恩的這篇文章并不能說明慢走效應不存在。他指出,已經有兩項得到正結果的實驗在更為嚴肅的期刊上發表,并且韓國國家電視臺和英國BBC都成功地在電視節目中重復出了他的結果。
心理學實驗的重復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至少受試者會是一群不同的人,這可能就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巴赫列舉的那兩項正結果的研究就分別發現,慢走效應主要出現在自我意識比較強的人身上,以及這種效應主要出現在比較喜歡老年人的人身上。
會算術的馬
1996年發表的慢走實驗成了一個開端,隨之而來的是數以百計的五花八門的啟動效應的正結果。如果給人啟動了“教授”這個身份,那他們在知識測驗中的表現就會更好;如果給他們啟動了“超級模特”這個身份,他們在知識測驗中的表現就會比較差。
有研究者讓學生們去寫一個故事,故事的主角是確定的,他的名字是典型的非洲裔美國人的名字。一部分學生會以第一人稱來寫這個故事,另一部分人會以第三人稱來寫。寫完故事之后,研究者讓學生們參加一次數學考試。結果,以第一人稱來寫故事的學生的成績要比另一部分人來得差。
在喜歡新穎結果的心理學界,越是這樣看起來有點瘋狂的研究結果就越容易得到發表和認可。巴赫一項較近的研究,是發現孤獨的人洗熱水澡的時間更長。這些人似乎是想要用熱水來溫暖自己。這個現象并不是由啟動效應造成的,然而它足夠新穎,新聞媒體也喜歡,“用長長的熱水浴洗去你的孤獨”成為了新聞標題。
不過這一次,巴赫的結果又受到了質疑。他在研究中做了92個受試者,而另一名心理學家做了超過2500個,卻發現完全重復不出巴赫的結果。
有人用“歷史總是如此相似”來描述巴赫的處境。在20世紀初,德國曾經出現過一匹神奇的馬,叫“聰明的漢斯”。它的主人宣稱,在訓練之下,聰明的漢斯不但能聽懂人話,而且會做算術題。當然,聰明的漢斯無法用語言來回答問題,不過它可以用踏蹄子的方式來回應。主人帶著聰明的漢斯在德國做巡回演出,不收門票。聰明的漢斯所表現出的“動物智能”讓許多人大開眼界。
后來,心理學家奧斯卡·方斯特(Oskar Pfungst)仔細調查了聰明的漢斯的神話,他最終發現,聰明的漢斯并不是真的懂人話、會算術。提問者在提及正確答案的時候會有不自覺的肢體動作或表情,聰明的漢斯只是靠察覺這樣細微的線索來回答問題的。
質疑者認為巴赫的神奇發現正在重復聰明的漢斯的故事。他們嘴上說“我想親自看到那種效應”,但話外之音是,他們根本不相信那樣的效應會存在。2012年秋天,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納曼(Daniel Kahneman)出面調停支持與質疑的兩個陣營,但除了讓心理學家們的分歧更加廣為人知之外,共識并沒有達成。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教授馬修·利伯曼(Matthew Lieberman)對質疑者們的論調持保留態度,甚至認為糾纏于巴赫的原始實驗是否站得住腳是一個無意義的問題。
實際上,利伯曼讀博時的導師是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正是羅森塔爾,在1960年代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向人們顯示了“預期”是如何改變研究結果的。他給兩組學生分別發了小白鼠的迷宮,讓這些學生去訓練小白鼠走迷宮。巧妙之處是,他告訴其中一組學生,他們拿到的是比較聰明的小白鼠,告訴另一組學生,他們拿到的是比較笨的小白鼠。一段時間之后,前一組學生訓練出的小白鼠走迷宮真的走得比后一組要好。
利伯曼很清楚研究者自己的預期會對研究結果產生污染,然而他這次并不認為多恩能夠用同樣的因素解釋巴赫的研究結果。他指出,1950年代商家想要在電影中通過暗示的方法讓觀影者買更多的可口可樂,但他們失敗了,科學家就認為“啟動”是無法改變人的行為的。而自巴赫的發現以來,數以百計的研究結果都在顯示這種效果整體上是存在的。
“并且,研究已經顯示出人的目標和行為動機都可以被啟動。”他在《今日心理學》的一篇博客中寫道,“我不認為這種事情發生的原因已經達成共識,但我認為證明其存在的證據已經是完整的。啟動效應是真實存在的。”
不過耐人尋味的是一個“整蠱”實驗的結果。在1998年到2008年間,摩納哥心理學家阿瑞納·伯恩斯(Arina Bones)與同事做了一個實驗。他們編造了幾十份論文,投給各家重要的心理學期刊,論文中報告了各種各樣聽上去十分不可思議的啟動效應。按理說,這些論文都應該被拒絕發表。然而,70%的期刊直接接受了論文,剩下的30%要求“修改后再投”,沒有一篇論文被直接拒絕。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