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把脈】因為了解,不再“害怕”
對青少年的勵志來說,克服和拔除害怕應該比選擇低危更為重要?;蛟S,有了深入了解就會不再“害怕”,反而是多了用行動改變現狀的勇氣。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李興麗
對青少年的勵志來說,克服和拔除害怕應該比選擇低危更為重要。
2013年7月25日的北京青少年高??茖W營活動工作簡報(第3期),刊登了著名生物學教授饒毅的勵志報告《自然科學既“好玩”又“低危”》。自然科學的“低危”,想來是比較了某些其他知識活動的“有危險”甚至“高危”而言的。人害怕危險,不想作無謂的冒險,這本是自我保護的生存本能。但是,僅僅依靠本能的害怕來躲避危險,并不能改變危險的境地。因此,青年人在選擇“低危”的同時,也應該更多地了解“害怕”?;蛟S,有了深入了解就會不再“害怕”,反而是多了用行動改變現狀的勇氣。
社會學家施拉潘托克(Vladimir Shlapentokh)生于1926年,在蘇聯長大并受教育,1979年移居美國,在大學任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實習生 張雪彥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