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異化的語言教育:謝小慶教授訪談錄
英語教育是否已經過熱,是否沖擊到母語教育成為熱議焦點。北京、江蘇、上海、山東等省市相繼傳來醞釀高考英語改革的消息。國家漢語水平考試委員會顧問委員會委員謝小慶教授對此表示,母語學得不好,絕不是因為英文學得太多了。我們的母語教學和英語教學都是“少慢差費”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母語教學和英語教學是半斤八兩。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王穎
獲得語言知識和形成語言能力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問題。
母語學得不好,絕不是因為英文學得太多了,反過來說也一樣。我們的母語教學和英語教學都是“少慢差費”的,是半斤八兩。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這句小平同志說于1977年的名言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間里歷久彌新,在眾多科目中首當其沖被“抓起來”的,就是當前在教育體制內始于小學、終于大學的英語教育。而讓學生們汗顏、教育者們坐蠟的是,在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經濟成本之后,伴隨著“李雷”和“韓梅梅”成長起來的一代學子中,還是有大量的人無法擺脫啞巴英語的困境,真正能夠實現用英語無障礙交流的人,實在并不多。
而另一方面,國人的母語水平下降同樣令人憂心——高學歷人才的文章中語句不通、詞不達意的情況比比皆是,而提筆忘字、錯字連篇的現象更是近在熱播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上可見一斑。一時間,英語教育是否已經過熱,是否沖擊到我們的母語教育成為大家熱議的焦點,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就在微博上呼吁:“取消小學英語課,增加國學教育,取締社會少兒英語班,解放孩子,救救漢語!”
截至本文成稿時,北京、江蘇、上海、山東等省市相繼傳來醞釀高考英語改革的消息。為此,作者特地采訪了北京語言大學教育測量研究所名譽所長、國家漢語水平考試委員會顧問委員會委員謝小慶教授,請他談談對語言學習的看法。
重點不是“語言知識”,而是“語言能力”
南方周末:現在的學生大多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開始接觸英語教育,不能說不重視。但在十幾年外語學習后卻發現,能夠用英語實現無障礙交流的人其實很少,這是為什么?我們的外語教育出了什么問題?
謝小慶:首先要清楚一個大的背景。在近代工業化以前,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以個性化的教育為主,在中國是私塾教育,在西方則是家庭教師。這二者的共性就是重視學生的個性,把每個學生都視為獨一無二的。其實,從孔子開始就已經重視因材施教了。
近代工業化以后,班級授課的確大大地提高了教育效率,中學里一個班四五十人是很常見的事,地方上的縣一中往往都有六十人左右。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河南上蔡縣一個班有一百多人,老師要拿著麥克風講課。這樣的班級規模很不合理。
在這種規模下,老師不可能有精力顧及每一個學生。比起以前一個老師只帶三五個學生的教學方式,這種工業化的教學模式的效率雖然高了很多,但卻是以犧牲學生的個性為代價的。這樣的教學成果,只能是“少慢差費”,而不會是“多快好省”。
我們的教育長期投入不足,有很大欠賬?,F在應該做的是增加教育的投入,培養更多老師,縮小班級規模,因材施教,進行個性化的教育,尊重每一個學生。說得刻薄一點,現在的教育就像馬戲團訓練小狗,不是人的教育。
人與人的差異非常大。我的一些老師、同學和學生是非常優秀的人,但他們在第二語言學習方面并不具有天賦,外語并不好。一般來說,女性的語言能力優于男性,所以諾貝爾科學獎中女性獲獎者很少,但優秀的女文學家和女政治家很多,如默克爾、樸槿惠、英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實習生 張雪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