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樓影院】金馬五十載:光影中的追夢人
11月23日,第50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將揭曉。58位歷屆影帝、影后、最佳導演都將出席頒獎典禮。法國著名導演阿貝爾岡斯有一句名言:構成影片的不是畫面,而是畫面的靈魂。那么,在今夜,構成金馬獎的不是獎杯,而是這些電影人光明又沉重的夢想。
11月23日,章子怡(右)憑借在《一代宗師》中的表演獲得第50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李康生憑借在《郊游》中的表演獲得最佳男主角獎。 當日,第50屆臺灣電影金馬獎頒獎典禮在臺北舉行。
套用莎士比亞的一句話:一千個人心里,有一千個對電影的認知。對有些人而言,電影無非柴米油鹽、辦公室戰爭、情場角逐之外的消遣,只能配可樂、爆米花和兩個小時的笑聲或哭泣。但對有些人而言,電影卻是比現實生活更值得愛的存在,光影中演繹的是他們的夢境——愛、嗔、癡、怨、善與美。你所失落的、迷茫的、期待的、懺悔的、恐懼的在兩個小時的影像內都將得到撫慰,它是孤獨的避難所,是隨和可親的夢境,又是展現未知世界的洶涌畫卷。
華語電影票房這幾年來增長勢頭猛如房價,你若是從幾年前穿越來,隨便在排行榜內扒拉幾部片子查看票房,都能讓你大驚失色誤會自己去了另一個平行時空。無論是愛情輕喜劇,還是本土大制作,小清新抑或黑色喜劇,觀眾們的接受度越來越高,這似乎都在展示一點,我們越來越需要自己的電影——它們代我們用母語發聲、代我們做最接地氣的夢、代我們藐視和熱愛短暫的生命和忙亂的人間。
華語電影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三個大獎分別是內地金雞獎、香港金像獎和臺灣金馬獎。其中金馬獎溯源最久,1962年由當地政府為促進臺灣地區制片工藝而舉辦,成為全球第一個華語電影獎項。但由于海峽兩岸的政治問題,金馬獎一度只是港臺電影的盛世,內地電影人只能隔著臺灣海峽看看“別人家的熱鬧”,2000年之后,港臺電影隨著人員流失等原因走入低谷,內地電影卻經過漫長的成長期逐漸展露蓬勃生機,而金馬獎也終于成為兩岸三地的“同一個夢想”。
很多電影圈內人士都曾對金馬獎“小圈子”的評審制度提出批評,因為金馬獎歷來由十幾位電影從業人員組成的評審團決定獲獎者,缺乏廣泛性和代表性,導致獲獎名單多元性略有不足、每屆得獎影片水平落差較大而飽受質疑,不少業內人士呼吁金馬獎應當設立類似于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多輪、多人、多層面的電影評審制度,并且評審團應當由專業影評人等團體和各界觀眾共同組成,以達到對電影行業多層次的周全兼顧。然而金馬獎對此不以為然,他們堅持評審不受外界影響,并篤信所有評審程序都在嚴格規定下嚴謹完成,金馬獎的固執守己也是它在華語電影獎項中最受肯定、也被得獎者視為至高榮譽的原因之一。
今年第五十屆金馬獎評審團帶隊的是李安,成員包括金馬獎影后李冰冰、著名讀書人、作家兼主持人蔡康永、擁有五座金馬獎杯的美術造型師樸若木、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得主張家魯、金馬獎最佳攝影獎得主張展。
很多人都樂于吐槽金馬獎一度本土化的狹隘。其實縱觀文化發展史,每一個獎項在設立最初都帶有自我保護色彩濃郁的本土化小圈子的傾向,因為它們的緣起本就是為了褒獎當地的業內人、促進當地的文化消費市場,就連奧斯卡也是英語片的盛世、好萊塢的天下,全球新聞界的巔峰獎項普利策獎中的創作獎更是只能有美國人才能參加。這是藝術交流當中很難逾越的森森壁壘,不只是電影,音樂、繪畫、文學在傳播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只有當文明的推進和融合達到一定高度時,電影才會慢慢如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蓄積足夠的熱度和力量去融化異族文化之間的高墻,讓巴黎、紐約、東京甚至南太平洋上的小島,都能看懂《霸王別姬》《大紅燈籠高高掛》,我們也能如用母語思維般自如的欣賞《哈姆雷特》,不分語種、文化慣性和類型。
這是電影人的夢,從這種藝術類型開始之刻起。也是坐在影院里屏息以待的觀眾的夢,從我們懂得渴望那刻始。
金馬獎于今已經是第50屆。在這半個世紀中,我們生活的這顆小星球發生過那么多事,多得足以淹沒幾百年漫長的農耕時代緩慢的文明史,我們去過月球撫摸過星辰,我們點燃戰爭的硝煙又在血淚翻滾中詛咒殺戮和分離,我們終于發現了上帝粒子,也還在為我們這個渺小又堅韌族群的上帝是誰而困惑掙扎,我們擁有了足以毀滅人類歷史的武器,卻又和千百年前一樣為愛恨名利爭斗又灰心,我們演出那么多動人纏綿的永恒故事,卻還在短暫的擁抱、短暫的別離、短暫的頓悟、短暫的虔誠。
58位歷屆金馬獎影帝、影后、最佳導演都將出席今日的頒獎典禮。他們,是這些夢境中最認真的那一群,他們帶著我們入夢,讓我們篤信,今夜他們都將回來,以紀念華語電影走過的路:
得獎最多的影后張曼玉:她在第26、28、34和37屆,分別以《三個女人的故事》、《阮玲玉》、《甜蜜蜜》和《花樣年華》4度榮獲金馬影后。
得獎最多的影帝梁朝偉:他在第31、40和44屆分別依《重慶森林》、《無間道》和《色,戒》3度獲得金馬影帝。
曾憑《滾滾紅塵》榮膺影后的林青霞:被譽為華人第一美女的絕代佳人。
還有帶著希望而來的王家衛、章子怡、梁家輝、張家輝等。
他們將點亮海峽那邊今晚的星空,讓我們穿過霧靄再一次入夢。
法國著名導演阿貝爾岡斯有一句名言:構成影片的不是畫面,而是畫面的靈魂。那么,在今夜,構成金馬獎的不是獎杯,而是這些電影人光明又沉重的夢想。
金馬影展介紹:
金馬影展第一部分是競賽性質的華語影片競賽,這些競賽獎項中有針對影片的最佳劇情片、短片、紀錄片及動畫片等;有針對個人的最佳導演、男、女主角、男、女配角、新人獎等;有針對劇本及影片制作的最佳原著劇本、改編劇本、攝影等等;有針對評審的評審團大獎和評審團特別獎。另外,為了增強和觀眾的互動,金馬獎特別設有一個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
在這些華語電影競賽部分之外,還設有金馬國際影片觀摩展,世界各國當年度的杰出電影作品都會受邀參展,這個影展旨在拓寬電影人和觀眾們的視野,促進各國優秀電影人之間交流和協作。
網絡編輯:瓦特 實習生 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