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精選】木孜魯克的熱瓦普與依格孜亞的傷痛

山河是有傷痛的,山河的傷痛又總是與民族的傷痛相通連,而這樣連著山河與民族傷痛的地方,當然也就會成為永遠不能結痂的歷史的傷痛。南疆昆侖山下英吉沙縣的依格孜亞山1958年大煉鋼鐵遺址,便是這樣將山河的傷痛與民族的傷痛連在一起的地方。

木孜魯克的熱瓦普

離開新疆有些時日了,那架熱瓦普還在心上縈回。

車子在一望無際的鹽堿戈壁上顛簸,疑惑越來越濃:寸草不生的地方,人怎能存活?但是地圖上標得十分清晰:新疆喀什英吉沙縣托普魯克鄉木孜魯克村。世人聞知英吉沙縣是小刀與達瓦孜之鄉、非遺古鎮、新疆水城、中國杏都等等,卻很少有人知道它還有一個孤懸在鹽堿戈壁之中的原始村落:木孜魯克村。

對于那些熱鬧處,并沒有多少興趣。倒是這個清寂的村落,一直讓我牽懷,還有某種莫名的期待。

車在戈壁的“路”上跳上躍下,等到司機烏拉木告訴我們木孜魯克已經可以看見,仔細瞧才在一個高臺處發現,是有一片幾乎與戈壁一樣顏色的房屋,零落在陽光里。

在村頭下了車,真有幾分失望:所謂的房屋,簡直可用殘垣形容,一色的草頂土墻。土墻全是從戈壁的沼澤地切出的泥塊壘成,看似破敗,觸摸搖晃,卻堅硬如鐵,不掉絲毫土末。

等我從高臺下眺,單調的戈壁色驟然變換:水,水,清清瑩瑩的泉水靜靜地涌著聚著,聚著流著!

這就是生命的源泉了。綠茵茵的草地雖然面積不大,卻自信地自成世界;草地上散漫著自由的牛、羊、馬、雞——尤是那群牛,黃的,黑的,白花的,竟然停下來,向我們沖著彎而鋒利的角,水汪汪的大眼睛里滿是新奇而又野性的光澤;幾株老柳,散布在草地間,生滅隨意,歪直任性;一叢深綠高茂的蘆葦,密密實實成深不可測的樣子,并在身下活水里投下亦夢亦幻的倒影。

千百年來,木孜魯克人護著這點泉水,在茫茫而寂寥的戈壁上堅守著。今天,雖然25戶人家里,只有13戶常住,可是畢竟他們是木孜魯克的后代。水在,人在,侵襲的鹽堿與風沙寒苦,都不能中斷這種延續。

走進幾戶人家,都談不上富裕。簡單的鍋灶,長長的矮土炕,炕上堆摞著紅花為主的被褥。最常見的是織席,席的原料便是家園近旁的蘆葦。一般是男子將蘆葦軋成篾片,女子負責編織。一平米的席可賣到10元錢,勤勞手巧的一天可以編織出8平米來,80元里成本只需20元。

在這些住戶中間的高坡上,有一處小小的院落。矮至腰際的土院墻里,是七八米寬、三四米進深、且散亂著土坷垃的小小的庭院。與庭院相接的,是以后墻為基礎搭起的涼棚式的窄廈,簡單的檁條上,覆蓋著自編的蘆席與茅草。乍看以為是個牲口圈,只是見到小廈的地上鋪著薄薄的紅地毯,才心生疑竇。經詢問,才知道,這是木孜魯克村的清真寺。

敞開式寺院的左墻上,斜擱著一輛白楊木做成的車子。據說人死后,洗干凈了,用白布裹好,再用這種車子拉走。生與死,就這樣明了于這個無法再簡陋的院落里。而這座小而簡的院子,見證著這些簡單的木孜魯克人豐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