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宣布退休,曾接受南方周末專訪:“我不會去賺最后一個銅板”
“從過去到現在,問心無愧”
責任編輯:肖華 曹筠武
3月16日下午 ,90歲的“超人”,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主席李嘉誠正式宣布退休,由長子李澤鉅接任董事會主席。
2013年李嘉誠曾接受南方周末專訪,他說自己不是一個完人,但“從過去到現在,問心無愧”。
以下是南方周末2013年11月刊發的李嘉誠專訪文章,重推時略有刪節。
3月16日下午,發布會現場,李嘉誠出席會議。肖雄 攝
談“撤資”:我一定不會“遷冊”,長和系永遠不會離開香港。不過規模的大小是另一回事,我有百分之百的責任保護股東的利益。
談香港:香港擁有不少有競爭力的核心價值:自由開放的市場,重視法治的原則。但如果管治失當,也可以一夜之間蕩然無存。
談樓市:我一生的原則是不會去賺最后一個銅板。若地產業務繼續艱難經營,高價投地而虧本,就是對不起股東。
這是一次沒有第一個問題的采訪——剛剛落座,沒等南方周末記者發問,李嘉誠就直奔主題:“說長和系‘撤資’是一個大笑話。”
2013年11月22日下午兩點半,香港黃金地段之巔,長江集團中心頂層70樓,雄踞華人首富寶座15年的李嘉誠在會議室接受專訪,一開口就對南方周末2013年11月7日有關其“撤資”風波的專題報道作出了回應。
接受南方周末采訪中李嘉誠始終語氣平緩。他的辦公桌上有一幅小箋:“邀千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
一墻之隔就是李嘉誠的辦公室,橫跨52個國家的李氏商業帝國的指揮中心,俯瞰著整個維多利亞港。已經85歲的李嘉誠只要在香港,至今每周一至周五均在此辦公,周六也上半天班。辦公桌上,干凈得沒有一張紙,他說這是因為多年來習慣了“今日事今日畢”。桌頭的水晶相框中,是一幅他自己寫的小箋:求百事之榮,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
兩個多小時的采訪中,李嘉誠的平靜讓人印象深刻。除了開場和另一個瞬間,其余時間里他都語速平緩,聲調平和,即使被直接問到對于死亡的看法。這個從二戰的戰亂中走過來的85歲老人,多次反復表達他對國家與民族的感情。他說他不是一個完人,但“從過去到現在,問心無愧”。
南方周末記者記錄整理了本次面談和隨后補充的書面采訪。
現在中國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經濟更開放
李嘉誠:說長和系“撤資”是一個大笑話。
我告訴大家,以2013年為例,長和系總毛收入約為4300億港元,投資海外(新西蘭和荷蘭)基建項目則是130億港元(17億美元),實際動用的資金只有80億港元(10億美元),僅占長和系總毛收入不足2%;同時,我們2013年在香港的貨柜碼頭項目也投資了40億港元,這樣怎能說是“撤資”?真是天方夜譚的笑話。
“撤資”這個問題,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不成立的。
我們在世界52個國家都有投資和營運,包括地產在內,集團曾經在不同國家出售業務,有的賺了超過1000億港元,賺數百億元的也有不少,別人一句批評都沒有。
以在新加坡投資為例:這二三十年來,我們與當地政府關系非常融洽,而出售物業總值以百億元計。過去兩年多因地價上漲,在當地買不到合適的土地,現時只余不足1%的住宅單位尚未出售,也沒持有任何收租物業,卻從未被新加坡方面批評我們“撤資”。
有時在某國家出售業務后,有新機會時又再重新加大投資,當地亦視為平常事,絕無引起任何傳言。企業按照法律經營,賺得盈利后再投資其他任何地區?;蛞蚪洜I不善虧損、業務回報低或前景欠佳而退出,均屬純商業決定。
在香港,如價錢合理,會繼續買。也可能會賣掉外國一些資產,或將資產上市,并不稀奇。高賣低買本來就是正常的商業行為。但我經營國際性業務超過30年,今次是第一次聽到來自香港所謂的“撤資”評論,在全球其他地方前所未有,然后又傳到內地去了。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中,“撤資”這兩個字是用來打擊商界、扣人帽子的一種說法,不合時宜,對政府和營商者都是不健康的。
南方周末:但是最近你的確在連續出售內地和香港的一些物業和資產,這是作何考慮?
李嘉誠:用出售物業和資產作為“撤資”的例子,是可笑的。
地產是我們核心業務之一,但集團收租物業所占比例不高,在香港的最佳地段如中區,用作長期收租的寫字樓物業總面積約有380萬平方英尺(約為四十余萬平方米——編者注),總市值不少于1300億港元,包括自用或曾用作總部的華人行、長江集團中心、和記大廈、中環中心和其他重要地段的商場等;內地方面,位于最佳地段的收租物業包括上海、北京如東方廣場等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