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時刻(下)】氣候談判陷低谷 難題留給2015一場“向下看齊的比拼”
華沙氣候大會原本被期待是“落實”的大會、“資金”的大會,兩周談判下來,變成了希望“落空”的大會。最后時刻各國一系列的妥協雖然挽救了瀕臨崩潰的談判,但妥協注定為今后兩年的談判和未來的氣候協議埋下重大隱患。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華沙氣候大會各國難達共識,示威者頭戴多國“領袖”頭像,在會場外抗議。
華沙氣候大會原本被期待是“落實”的大會、“資金”的大會,兩周談判下來,變成了希望“落空”的大會。最后時刻各國一系列的妥協雖然挽救了瀕臨崩潰的談判,但妥協注定為今后兩年的談判和未來的氣候協議埋下重大隱患。
“都不滿意,但都能接受”
一切在靜悄悄中結束。
在已超過30小時不眠不休、不少談判代表已離場的情況下,在六家主要國際NGO不滿談判進程集體退場、噓聲和鼓掌喝倒彩再也聽不見之下,象征華沙氣候大會一攬子決議“通過”的小錘終于敲響。
時針落在波蘭時間2013年11月23日晚8時。
從華沙氣候大會三大核心議題——德班增強行動平臺(ADP)、資金和損失損害補償(Loss&Damage)——達成的最終文本看,一系列的妥協挽救了瀕臨崩潰的談判。但正如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在閉幕式后所說的,這是一個“大家都不滿意,但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
事實的確如此。華沙大會開始被期待是“落實”的大會、“資金”的大會,但兩周談判下來,發展中國家期待的發達國家提高2020年前的減排雄心、發展中國家獲得更多資金支持、在損失損害補償下建立新的獨立資金機制的努力全部落空。
歐盟也不高興。它期待的ADP下清晰的路線圖和各國拿出可比的減排目標也沒實現。會后歐盟氣候委員康妮·赫澤高表示,這樣的結果無法指向2015年后“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新協議”。而新氣候機制一直是歐盟的核心關切。
國際NGO擔憂,如此妥協的結果,將為今后兩年的談判和未來的氣候協議埋下減排力度不足的重大隱患。“本次談判成了向下看齊的比拼。”綠色和平中國氣候與能源項目主任李碩評價說。
當然,兩周談判并非乏善可陳,至少REDD(控制發展中國家因毀林和森林退化所致的排放)終結了二十多年的爭吵,達成了全球協議。只不過,從德班通往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的路上,REDD的成果無法改變華沙從“落實”變“落空”的現實。
妥協、“放水”和交換
ADP是華沙氣候談判最關鍵的議題。最后兩天的談判中,矛盾主要集中在其決議文本的第2自然段b、c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