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堂別錄】大學生,小學生
我很想把美術欣賞中的那種快意帶給學生,只是當這種快意只能靠教師的獨白產生時,它就像命運一樣難以捉摸。瞅著講臺下的大學生們,我知道種種不幸的欣賞習慣,已經從中小學養成,我企圖改變似乎難以改變的東西。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龍健 蔡佳茵
我很想把美術欣賞中的那種快意帶給學生,只是當這種快意只能靠教師的獨白產生時,它就像命運一樣難以捉摸。瞅著講臺下的大學生們,我知道種種不幸的欣賞習慣,已經從中小學養成,我企圖改變似乎難以改變的東西。當然,我沒有泄氣,《中外美術欣賞》課的第一講,我就試圖糾正大學生的欣賞誤區。
這第一講無疑是對中小學美術課成果的一次檢閱。我設置了很多對比強烈的圖片,來測試學生的審美反應。比如,我按照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把魯本斯的《畫家之子》和丟勒的《畫家之母》并列呈現給學生,觀察他們的反應。魯本斯描畫兒子童年的《畫家之子》,不僅色彩迷人,人物也漂亮可愛。相比之下,丟勒描畫母親“桑榆晚景”的《畫家之母》,雖然技藝卓越,但人物丑陋可怖。七八年來,我得到的回答都是預料中的,絕大多數學生都毫不猶豫地認為《畫家之子》畫得更好,他們不自覺用自己對長相的好惡,代替了對繪畫的欣賞。再比如,我把倫勃朗的《大象》和丟勒的《野兔》,同時向學生出示?!?/p>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Ashley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