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十四走》背后的一些事兒

不知是誰,對民間剪紙能手說了這么一句話:“發現一個毀一個?!焙每膳?。細想這話有些偏頗,其實對專業藝術人才,出名了而不知東南西北者,比比皆是。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龍健 蔡佳茵

1988年9月,作者訪問陜西旬邑縣破窯洞里的民間剪紙藝人庫淑蘭。 (圖片由作者提供/圖)

華縣皮影大師潘京樂

那是1987年,我們一行來到陜西華縣考察民藝。一個晚上,接待我們的當地朋友說,正好有演皮影的,看看吧。好,那就看看吧。

一天下來也有些疲乏了。我毫不經心地與大家一起來到演皮影的場地坐在那里,演什么,什么班子,唱什么調等等,都沒有事先打聽一下。

鑼鼓絲弦響了,開唱了,我開始驚呆了。那凄婉的“碗碗腔”將我的神經牢牢地牽動著,不由自主地站起來去尋找那演唱者: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滿臉胡茬,又彈又唱——真正的那個美,真正的聲情并茂。他那斷斷續續的腔調,真是繞梁三日。后來知道他是名揚這一帶的皮影藝術老藝人——潘京樂,藝名“禿子娃”。我完全被他本人的形象和他所表現的藝術征服了。

要好好錄像。聯系好第二天再為我們演出一場,未料潘京樂將胡子刮了個凈光,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使我大失所望、無奈至極。

回到北京,久久難忘潘京樂的皮影班子所帶給我的震撼。這么精彩的民間藝術應該讓我們中央美院這所藝術殿堂中的師生們欣賞。

我算計皮影班子五六人的來回路費,在學校地下室的小招待所內落腳,在學生食堂買飯票用餐,再參觀北京故宮、天安門、頤和園等景區的費用,最后能發給每位藝人一點錢就可以了。除了系里出點錢,我決定向其他六個系募點捐,經費可能不成問題。潘京樂知道我在為經費募捐,來信說:“不用楊教授操心。”他們要自帶干糧進京。這怎么可以呢?

我擬了一紙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Ashley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